本章小结
本章从题材内容层面讨论“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剧题材类型如何结合新的受众需求进行融合创新,对比了传统电视剧与网络剧在类型化程度、美学风貌和文化价值表达层面的差异,剖析了在复杂的互联网产业浪潮中,电视剧与网络剧题材界限模糊、类型日渐融合的发展动态,得出在“互联+”时代,电视剧产业内容的重构,仍然需要坚守“内容至上”的类型生产观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的类型改革,进一步加大类型生产创新力度的结论,通过树立不断更新的类型观念,提升题材的艺术表现力,提高电视剧的文化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讲述和传播好中国故事。
【注释】
[1]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2]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1页。
[3]《2017年大剧市场研究报告》,http://www.entgroup.com.cn/baogaonr.aspx?bid=18183。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236页。
[5]张晶、熊文泉:《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文艺评论》2005年第3期。
[6]张智华:《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兼论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第66页。
[7]数据来源:http://news.cctv.com/2017/09/21/ARTIFByqKmoxZecg4WJ5YB8 D170921.shtml。
[8]《2017年各平台自制剧前瞻:数量暴涨,类型均衡,IP玩出新花样》,骨朵传媒,http://www.sohu.com/a/122018783_436725。
[9]《2017年各平台自制剧前瞻:数量暴涨,类型均衡,IP玩出新花样》,骨朵传媒,http://www.sohu.com/a/122018783_436725。
[10]《2017年各平台自制剧前瞻:数量暴涨,类型均衡,IP玩出新花样》,骨朵传媒,http://www.sohu.com/a/122018783_436725,2018年12月19号。
[11]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统计数据,http://wemedia.ifeng.com/90759886/wemedia.shtml。
[12]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统计数据,http://wemedia.ifeng.com/90759886/wemedia.shtml。
[13]数据来源:《2018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http://wemedia.ifeng.com/90759886/wemedia.shtml。
[14]http://news.cctv.com/2017/09/21/ARTIFByqKmoxZecg4WJ5Y B8D170921.shtml。
[15]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16]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轶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9页。
[17]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18]尹鸿:《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电影艺术》1997年第1期。
[19]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421页。
[20]从1990年代后期的一些电视剧学术著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吴素玲所著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没有明确的类型意识;在曾庆瑞、郝蓉所著的《通俗电视剧艺术论——世俗生活的神话》一书中,有明确的类型划分,但未出现青春剧,仅有“言情剧”一说。
[21]周涌、冯欣:《在想象与现实之间飞行:中国青春偶像剧研究》,《当代电影》2010年第2期。
[22]秦颖:《从类型电视剧角度来看偶像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5期。
[23]在赵静蓉所著的《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一书中,大历史被表述为:“‘大历史’……是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惯例和意识形态标准而写成的历史,是强调和记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与事的历史,比如战争、革命、英雄、国际关系、社会变革、政治风云等”。
[24]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25]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
[26]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9页。
[27]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8页。
[28]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29]张慧瑜:《青春文化与社会变迁——21世纪以来青春职场剧的流行与文化反思》,《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
[30]http://media.china.com.cn/gdxw/2017-03-07/993840.html.
[31]肖鹰:《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艺术广角》2001年第6期。
[32]魏南江:《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