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错配:我国电视剧产业生态失衡的多重症候

三、供需错配:我国电视剧产业生态失衡的多重症候

综合以上对我国电视剧产业供需两端现状的分析,一方面我国电视剧产业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包括电视频道和传播通路建设、题材类型探索、生产制作能力提升等;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供需错配,资源浪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的高耗能与低效能恶性循环

每年电视剧的产量居高不下,市场需求趋近饱和,但电视剧剧集长度、集数和制作成本在不断上升,真正具有高艺术水准和文化价值的电视剧比较缺乏,在电视剧的资源使用率近几年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库存积压,长此以往电视剧产业结构发生畸变。与此同时,过度依赖流量明星和IP效应的制作模式导致受众市场窄化,需求端与供应端衔接错位,最后陷入产业野蛮增长的怪圈。

2.受众定位泛化,群体分流与老龄化问题突出

在传统电视中,观剧比例较高的受众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年轻观众的收视时长与到达率持续走低,年轻观众在新媒体和“互联网+”语境的冲击下渐趋流失。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集聚地和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传播阵营所具有的不同媒介特质和内容供给造成了收视群体明显的差异化“聚居”,电视剧产业在内容生产上面临着结构转型,观众群体定位亟待细化。

3.观众需求的多元复杂与电视剧内容供给的同质单一

电视剧一方面作为“电视流”的一部分而存在,注重线性播放的陪伴价值,成为家庭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又是观众实现自我需求而进行情感投射的视觉机制。因此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的观众对电视剧的内容需求有着明显差异。而我国电视剧类型主要集中在都市生活剧、革命历史剧和传奇剧等少数几个题材样式上,同时在观众尤为关注的美学风格、剧情饱满程度、文化价值、视听元素等方面表现能力羸弱,所以工业化生产下的复制美学与观众审美的日渐提升造就了当下电视剧精品内容和创新型类型供给不足的产业困境。

4.产业竞争活力不足,实力型市场主体短缺

由于整个市场宽容度提升,电视剧产业在资本自由涌入过程中呈现粗放型增长态势,除了以华策影视为代表的少数几个生产公司贡献着三成左右的收视爆款剧集,其他市场主体每年则通过制造高产量、低口碑电视剧抬高产能过剩比例。因此,实力型市场主体头部带动能力有限,体量庞大的市场尾部竞争缺乏活力就成为影响当下电视剧产业实现有效供给与精准对接的重要因素。

5.传播平台消化能力羸弱,卫视频道“马太效应”突出

尽管我国电视剧传播通路越来越向高清化和注重交互式体验的方向发展,IPTV和OTT TV数量逐年递增,但是庞大的电视剧体量对传播平台的消化能力造成了巨大压力,在频道覆盖高度重复化面前,真正能走向观众的电视剧仍然有限。与此同时,由于资金实力、地域限制、受众市场份额和人才分配的严重不均,以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为代表的头部卫视频道占据着绝对优势,因此传播平台掣肘也成为电视剧供给侧改革的范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