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的青春:国产青春剧的类型移植与文化拷贝
中国电视剧对青年的表现与对青春的思考很早就出现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几年,连续播出了《有一个青年》(1979)、《蹉跎岁月》(1982)、《今夜有暴风雪》(1984)等反思历史、叩问青春的电视剧。但青春剧作为一种类型出现,是与中国电视剧市场化发展与通俗电视剧美学的形成密切相关的。
(一)懵懂青春:国产青春剧的“青春前史”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从单一的政治功能和精英性追求开始了大众化转型,使得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新的特征:“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18]在大众文化转型的社会趋势下,中国电视剧开始了通俗美学的追求。这种通俗美学,“是相对于‘主旋律’电视剧和高雅电视剧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通俗性、易懂性”,是“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命运为主的电视剧”。[19]这种通俗电视剧以1990年播出的《渴望》为标志,形成了电视剧市场化生产与通俗美学。这为电视剧类型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渴望》播出的同时,1990年播出的青春校园题材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剧选取了不同性格的中学生,在顺从、好奇与反叛的青春骚动中,呈现了16岁花季阶段的青春朦胧感。但是《十六岁的花季》与青春剧又有着根本的差别。根据当时导演的拍摄初衷和学者评价,《十六岁的花季》仍然被划分在儿童剧之列,它只是扩大了儿童剧的年龄范围;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电视剧艺术生产者和一般大众对电视剧类型化的认知还处于初步概念化阶段,[20]《十六岁的花季》更像是国产青春剧到来之前,“前青春期”意识的一种懵懂行为,是文化市场和大众文化初步契合的结果。“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一个新的电视剧收视群体的崛起”,[21]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春剧作为独立的电视剧类型出现提供了前史意义上的“青春”样本。
(二)偶像青春:国产青春剧的“偶像崇拜”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通俗美学的追求,为青春剧的诞生做好了铺垫,然而国产青春剧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型,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受到已步入青春剧创作稳定期的日韩与港台青春剧的影响。
1991年,香港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的前身)开辟了一个多年不间断、专门播放日本“趋势剧”“潮流剧”的偶像剧场。这个剧场将此类日本电视剧称为“青春偶像剧”。这是个约定俗成的叫法,“有人认为更恰当的名称是‘时尚剧’”。[22]真正让日本青春偶像剧风靡整个亚洲的是1991年播出的月九剧《东京爱情故事》。1995年,中国大陆引进、播出了该剧,“完治”“莉香”也成为一代国人的青春记忆。这部剧在国内外掀起都市偶像爱情风潮的同时,也催化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影视生产的结构改造与升级。2001年,台湾青春剧《流星花园》在大陆播出,F4立刻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该剧因价值观问题,中途即被要求停播。由此可见,一个庞大的青春剧收视群体已经形成。1998年播出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作为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国产偶像剧实则是因对他者青春文化崇拜而出现的类型移植行为。如果说《将爱情进行到底》确立了国产类型化的青春题材生产范式,那么在之后近十年拷贝日韩或港台青春偶像剧模式化过程中,则是不断加深着对外来青春的崇拜幻想。国产青春剧在这一时间内不断在“他我”中寻找“自我”的可能性,但又因国内影视产业尚且稚嫩、类型意识不足、文化氛围严谨,仍不具备从“自我”寻找青春的能力。
国产青春剧出现之初就沉浸在仿造日韩青春偶像剧生产模式的氛围之中。偶像明星、俊男美女、都市校园、浪漫童话成为描绘青春剧题材内容的高频词语,国产青春剧在类型移植阶段始终在主题、题材、叙事上与日韩青春剧保持着“共识”。爱情至上是青春剧的核心主题。这一时期,国产青春剧将日韩青春剧中发生在校园、都市空间中的故事模型作为拷贝对象,男女主人公多一见钟情或者是冤家对头,随着剧情的发展形成情感关系,主要戏剧冲突大多是因三角恋或多角恋而展开。《将爱情进行到底》围绕多位年轻主人公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一见钟情和超越世俗功利的爱情故事。《红苹果乐园》则直接嫁接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的故事架构,上演了梦幻浪漫的校园青春爱情童话。现实都市的生活空间在青春剧中经过符号化的处理后作为象征物出现,只作为爱情故事发生的背景容器,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在加工又或架空的虚幻空间中推进,角色之间的阶级身份、人物关系被“意料之外”地重组。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秩序都在浪漫爱情这一单一的话语背景之下展开,摆脱了日常生活“世俗”体系的束缚,实现对传统价值“权威”的解构处理,成为青春偶像剧中人物行为、交流的原始动力。青春剧描写的这种爱情与自由,在1998年播出的《还珠格格》中达到了高潮。紫薇、尔康、小燕子、永琪在对皇权的蔑视、江湖的悠游中实现了无羁的青春梦想。爱情至上的故事主题,造成该时期的青春剧只局限于展现个体之间的“小历史”,而搁置了故事发生时的现实“大历史”。[23]
这种当代爱情童话故事也导致青春剧角色塑造的模式化。“主角是剧情主题人格化符号,同时承担召唤观众认同的使命,这就要求主角是有魅力的,深受观众喜欢的角色。所谓魅力,不外乎在道德、性情与形体上超乎人群,成为完美人类的代表,因为偶像剧是相对追求理想化、完美化、纯净化的产品”。[24]男性主人公一般处于全剧的“神话”地位,帅气、多金、善良、专情,集合了日常生活中少女对另一半的全部幻想。相对于男主人公,在刻画女主性格、气质方面则多了诠释的可能性,如《将爱情进行到底》里温柔、清纯的文慧;《都是天使惹的祸》里天真无邪、迷迷糊糊的小护士林小如;《星梦缘》里大大咧咧、性格豪放的林思彤等。虽然不同的女性形象都存在性格上的些许瑕疵,但这些性格弱点是吸引男主人公爱慕的情节设计点,女主人公在和男主人公陷入热恋后又都依附于男性形象的“权威”。俊男靓女的真空恋爱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产青春剧能够吸引青年收视群体的主要法宝,同时也让观众止步在对角色外表的“身体崇拜”,缺乏挖掘角色,塑造时代“精神偶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