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治理不完善,政策引导难度大

一、行业治理不完善,政策引导难度大

2017年3月,一篇由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发表的文章热度蹿升,让广大观众对国产电视剧又多了一份担忧。这篇行业内幕爆料文章显露出电视剧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和失衡问题。

通常来说,健康的演艺行业规则中,演员的片酬应当随着演员自身行业经验的积累和演技的提升而逐渐提高,即演员在电视剧创作行业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演技逐渐纯熟的情况下,其片酬才会水涨船高。宋方金在文章中提道:“现在的市场规律是:我们要卖这个演员,这个演员有影响力,电视台就要买他,我们需要他,那来吧。”市场需要他,老板看得上他,远比一个优秀演员来得实在。电视剧市场的第一目标是赚钱,小鲜肉不管演技如何,只要粉丝买账,老板能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天价片酬并不会阻碍这项“能赚钱”的生意。换句话说,“现在是名气重要,名气比会不会演重要多了。会演已经排到最后了。第一,老板得欣赏你,第二,你得有关系,第三,买片子的人要你,最后才是演员会不会演。会不会演都不重要了。我现在跟很多演员拍戏,非常怀疑主演的能力。以前拍戏,一对戏,大家的水平就知道了,主演的能力也让人佩服,现在是对主演的能力都是从心里鄙视,主演并不会演戏,但是钱拿得最多”。[51]此外,“一场戏有三十多个人演,全是替身”的现象成了行业潜规则。这也就意味着流量小生们不仅可以拿到更多的片酬,还可以干更少的工作,因为剧组被分成了ABC三组,小鲜肉们在A组负责主戏,B组全是替身,C组也全是替身。同时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这些演员5个月的戏只留出2个月的时间,甚至在现场出现了副导演说一句台词,小鲜肉跟着说一句台词的情况,小鲜肉演员俨然成了“表情包演员”,只要用自己的正脸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其他不管是文戏还是武戏,都交给替身去做。

针对这一乱象,2017年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比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电视剧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总片酬不低于总片酬的30%。如有全部演员总片酬超过制作成本40%的情况,则制作机构需要向所属协会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并说明情况。相较于之前国家五部委颁布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而言,此次《意见》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这种商业性和艺术性失衡的产业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健康、透明、高效的发展机制才是解决电视剧市场乱象的正确路径,也是电视剧政策规制服务需要继续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