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文化下的美学困境
承载着一定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电视剧类型,映射着通俗文化的情感谱系,标识着不同社会群体丰富多彩的心理情感坐标。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电视剧的观众年龄结构、审美追求持续更迭变化,传统电视剧的类型美学表现陷入消费主义主导的文化泥潭。电视剧的类型化生产需要整合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面向,使其能够传递一种特定的、可接受的美学效果和情感表达。观众带着对现实社会强化性的心理期待去观看某一种题材类型,这意味着,每一种题材内容中都有清晰可见的现实原型,并且能够赋予可接受的价值观念。传统电视剧一直以真实、客观、动人的素材为创作准则,用细腻、隽永、绵延的情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其中长篇幅、连续性的宏大叙事一直是传统电视剧类型的主要创作视角。20世纪80年代播出的《红楼梦》《西游记》等章回体叙事题材,20世纪90年代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大型系列情景喜剧,21世纪初的《还珠格格》《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等古装历史剧,前几年大热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都市现实题材剧,中国电视剧用宏大叙事的日常化审美对接了现实生活。如果说宏大叙事题材让观众存在时空的陌生感,那么日常化审美则拉近了观众与电视艺术表达形式的距离。
无论是描绘当代图景的《渴望》《奋斗》,还是重述历史记忆的《红楼梦》《康熙王朝》,电视剧都以连续性的艺术形式深度挖掘生活的本质,塑造了一批可感受、有行动力的人物形象。“日常生活叙事剧的世界,绝非仅仅是叙述一个日常现实中的给定世界,也不仅仅是一次虚构叙事,日常化的审美理想——重新发见日常生活的意义”。[5]传统电视剧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塑形”功能和议题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与审美形式相统一的艺术形式。但在互联网文化语境下,传统电视剧的美学追求与当下中国90后、00后的文化经验与审美诉求发生了代际的摩擦。近几年,《大明王朝1566》《琅琊榜》《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一批优秀的剧集处于口碑爆棚、收视率却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传统电视剧类型在故事情节设定、人物性格塑造以及叙事情节与网络流行文化元素的表达之间出现了壁垒。新媒体时代赋予日常生活化审美以全新的身份,艺术媒介不再客观反映现实世界,而是呈现了一个“非现实化”的模拟现实世界,“反对宏大叙事的日常审美化使审美对象不再具有‘崇高性’,而是消解为无数细小而世俗化的单元”。[6]这种带有大量后现代审美元素的网络文化,解构了传统电视剧中权威、中心的叙事话语,观众的观看心理、距离从充满仪式感的状态转向即时即地的碎片式体验。导致国产电视剧类型在泛娱乐化的电视产业氛围中,在精英文化和流行文化间游移不定,使观众从中无法寻觅到符合当下互动审美属性的电视剧类型。大量同质化电视剧被投放市场,令电视剧失去自身天然的文化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造成观众审美意识趋同和价值观念固守。以近两年来国产电视剧刮起的“玄幻风”为例,架空虚构的历史语境、脱离现实的叙事逻辑以及扭曲的精神传达让国产剧在网络文化思维逻辑下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标准。与网络剧不同的生产主体、传播平台让充满“文艺范”的传统电视剧在变与不变中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类型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