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青春图景:国产青春剧的类型复合与网生逻辑
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互联网+”时代逐步来临。而90后和00后等伴随互联网生长的新一代也开始成为新的视听文本消费的核心人群。网络不但冲击了电视剧的产制模式,同时也影响了电视剧的题材类型。青春剧作为电视剧中与青年收视群体关联最为紧密的文本类型,也受到互联网逻辑的强烈影响,逐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网络小说、网页游戏等实现了文本的跨越与类型杂糅,更鲜明地体现了青春文化在网生逻辑下的复合重构。
(一)在线青春:IP时代的破壁与重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原本作为工具的互联网转变为社会的操作系统,深刻影响了新经济形态的形成。而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以BAT为代表),拥有“网生代”庞大的受众群体和伴随其成长的文化资源。通过运作诞生于互联网的文化资源,转化变现,就成为一种趋势和洪流,这就是当下大行其道的IP运作。大量的资本随之涌入影视文化圈,通过建立娱乐化产业链日益形成了影视制作方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消费市场,而青春剧则是最具娱乐消费潜力的成长型市场。IP热点燃了影视制作公司制作青春类型题材电视剧的拍摄热情。《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微微一笑很倾城》都是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的并获得了超高收视率。此外如《遇见王沥川》《左耳》《明若晓溪》《相爱十年》《小时代》《他来了,请闭眼》《如果蜗牛也有爱情》《夏至未至》等几十部青春剧也都是IP井喷下的改编产物。IP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表征,其网生逻辑催生了青春剧的类型融合和文化互融,宣告了新一代青春剧发展的多元取向和自觉意识。
1.题材扩容与文化互渗
校园和职场一直是国产青春剧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而近几年来出现的《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夏至未至》《春风十里不如你》等青春剧,故事发展横跨了校园到职场的整个青年成长周期,同时校园和职场也由故事背景变为表现前景,成为剧情起承转合和角色由稚嫩到成熟的关键节点。例如大热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小红和秋水之间从刚入大学军训时期小红对秋水的一见钟情、怦然心动到两人成为医生后小红的默默陪伴,而此时步入社会的小红和秋水相爱了,但是来自社会种种无形的压力和自身的矛盾与抉择让两人一次次错过。张一山和周冬雨成功演绎出大学的青涩和步入职场后的迷惘。校园和职场的组合线让青春剧对青春本身的表现和思考更有宽度和深度。校园和职场两大题材内部的表现维度也大大得到扩充。校园剧中近几年出现的《旋风少女》《浪花一朵朵》《我们的青春时代》等体育题材青春剧,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青春热血、励志的青年形象,在以往校园纯爱之中加入了青年梦想的元素,切合当下中国的主流话题。《杜拉拉升职记》《加油吧实习生》《欢乐颂》等青春职场剧将重点不仅仅放在中产阶级的办公室恋情之中,而是将观众拉回残酷的现实生存语境。青春职场剧的故事发生地、选择的青年群体和都市言情剧很大程度上契合,但与都市言情剧最后结局落脚于对爱情观的思考不同,青春职场剧试图记录当下职场社会背后的消费文化症候。《欢乐颂》有意识地将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生活背景和生存际遇完全不同的五位女生“梦幻”般地安排在统一的话语逻辑之下,这种刻意营造的氛围让社会阶级身份、社会资源分配等问题得以暂时搁置,结局里五位女生较为圆满地“上交”了解决各自面临的情感、工作等问题的合理化方案,在举杯欢庆之时,阶级、女性、职场等话题再次“沉没”,现实被阉割不免有粉饰太平之嫌。“关于青春剧的文化想象发生了重要的转移,由青春励志剧中的一种阳光励志、奋斗的青春絮语变成了腹黑、权斗的‘饥饿游戏’”。[29]青春职场剧的出现,组合提升了都市言情剧单薄、庸俗的价值追求,白描出的现实腹黑文化和阶级性问题虽被隐藏,但也真实存在过。在《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秋水对待爱情的态度与原则和小红对于爱情的过于执着引起大批网友的讨论,相比于以往校园青春剧停留在纯爱、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春风十里不如你》呈现了现代爱情图景的复杂性,社会多方“势力”的推拉,造成了秋水面对爱情时的逃避、懦弱以及小红在爱情面前过于自我的沉溺行为。青春剧对于主题的多元探讨和深挖,虽引起激烈争论,但也给观众还原了一个复杂、不流于表面的“人生”青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迎合“网生代”,近些年的部分青春剧克服了“灰姑娘”“堕胎”“绝症”“车祸”等陈旧的叙事符码,加入了符合“网生代”青年的创新题材符号元素。《微微一笑很倾城》加入了超次元的游戏世界,现实校园生活和虚幻游戏打怪的无缝切换让这部剧具备了新鲜、独特的特点,同时也与当下青年日常生活十分贴合,满足了该群体对游戏世界的无限幻想。《杉杉来了》则使用了大量清新、可爱的漫画元素呈现杉杉的心理状态和独白,不仅丰富了角色形象,也收编了一批潜在观众群体。国产青春剧通过扩大青春偶像剧题材的聚焦范围和跨次元组合创新,实现题材内容的“变奏”与混杂,形成层次多元的复合青春范式。
2.生产扩张与类型扩界
2013年,当《万万没想到》在优酷播出之后,反响热烈,网络自制剧日益形成独立、成熟、多元化的影视剧产业市场。2014年在爱奇艺播放的网络青春剧《匆匆那年》因其高度地还原了小说原著,具有充满电影感的精致画面,吸引了大量潜在的“原著小说迷”,引起社会的广泛好评。至此,伴随着资金的大量融入,视频平台不断投拍量多优质的网剧。网络市场的发展依靠青年观众人群保障收视,打造多样化、富有青春活力的精品网剧是视频平台实现商业化资本运营的内在驱动力。各类题材网络改编剧的出现,突破了网剧题材单一、观众逐渐审美疲劳的困境。以青春文化为核心理念的网络剧,相比电视台电视剧,有着相对宽松的播放平台和政策环境,在悬疑、都市、幽默搞笑、科幻未来、古代言情、时空穿越、热血励志等类型题材中,都添加了大量的网络青春元素和时尚价值观,打破了类型之间的壁垒,形成集约化的青春网剧生产模式。诸如校园题材剧《匆匆那年》《最好的我们》《致青春》《恶魔少爷别吻我》《春风十里不如你》;都市青春剧《不可思议的夏天》《重生之流明星》《狐狸的夏天》《寒武纪》《逆袭之星途璀璨》。同时还有一部分类型混杂具有青春气质的网剧,如穿越时空题材剧《寻找前世之旅》;刑侦悬疑题材剧《法医秦明》《余罪》;盗墓题材剧《老九门》《盗墓笔记》;同性恋题材剧《上瘾》等(见图3.8)。[30]这就使得青春剧从生产到类型的边界得到了很大扩张。

图3.8 2014—2016网络剧各题材播放量占比(单位:%)
网络小说与视频网站因其自身的亚文化属性,存在一批交叉、共融的青年读者/观众群体。网剧借助强大的网络小说IP资源,同时结合网络传播渠道的优势,制作、播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改编剧,形成了“网络IP—网剧—‘网生代’观众互动”的虚拟网络生产市场,让大量优质IP通过各视频平台实现了文本再生产。因网剧牢牢把握“粉丝经济”的发展潜力和方向,各种不同题材的网剧大多让青年演员担当主演,促使各类题材在内容和营销宣传上都打上了青春的符号烙印。而网剧市场的全面“发力”,不断催生新的“流量小鲜肉”,偶像新人的生产制造也进入高峰期。以打造“流量小鲜肉”为主导的网剧生产模式,实则形成了一条青春生产的流动分配产业链,其中粉丝和“小鲜肉”间的双向互动效果,决定着各视频平台最终的分配结果。
(二)“养成”青春:“小鲜肉”与粉丝之虚实渐近线
相对于传统的宗教化的偶像崇拜,“当代的偶像崇拜主要是以大众传媒为基本操作手段的大众文化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31]偶像崇拜活动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亚文化取得合法地位的重要表征,是在虚实之间找寻“自我”存在价值和方向的日常实践活动。在类型范式演进过程中,国产青春剧经历了“发现偶像”(1998年至2002年)、“模仿偶像”(2002年至2006年)、“重塑偶像”(2007年至今)四个阶段,[32]其中1998年至2007年国产青春剧中的偶像形象是日韩青春文化强势投射下形成的“舶来品”。但在之后伴随着《士兵突击》《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多部国产青春励志剧的播出,“草根偶像”开始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
近几年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繁荣、青年消费群体的逐渐壮大,影视圈文化圈刮起了“粉丝经济”之风,这种“粉丝经济”来源于最初的大众偶像崇拜。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下,青少年的偶像大多为明星,通过影视作品可以无限拉近粉丝和明星之间的距离,粉丝/消费者和明星之间的虚拟消费关系形成了由庞大资本市场连接起来的利基市场。由此,青春剧不仅成为“粉丝经济”持续发酵的动力,同时也成为明星偶像的孵化器。大量火爆荧屏的“小鲜肉”们,大多通过拍摄青春偶像剧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青春偶像剧塑造了一个个满足观众观看欲望的虚幻客体,同时也建构了粉丝社群的完美偶像形象。如果说“草根偶像”具有着剧中人物角色传达出来的内在精神气质,那么当下的“流量小鲜肉”则是由粉丝和现实演员共同打造的,使得早期(类型移植)国产青春剧中的演员进化为虚幻和现实共存的偶像消费实体。
在国内娱乐生态圈中,青春偶像剧成为青春亚文化(粉丝文化)的输入地和偶像“小鲜肉”的输出地,培养了众多偶像。青春剧依恃自身强大的消费号召力,打造出“只靠颜值,无人物形象”的明星“小鲜肉”。而小鲜肉作为文化工业中的初级生产要素,在流动性很强的娱乐圈存活之短暂可想而知。这种快速更替、淘汰的消费现象不仅消耗了青春文化中偶像之健康、励志、向上的传统优良基因,也使青年亚文化群体失去真正能够承载理想的依托。青春剧凭借极具偶像风格的类型属性,成为电视剧市场的青睐对象,但进入“青春期”的青春剧如果只有“唯偶像”视野,最终也会落入资本市场的无尽深渊之中,逐渐丧失青春艺术生产的现实经验与文化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