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实现“全民评价”提供了机遇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从各种类型的巨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数据本身的规模,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6]大数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采集并分析100%的数据,规避随机抽样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保障信息来源的直接、真实与全面。全体观众都能获得主动参与电视剧评价的权力,以及真实影响评价结果的能力,是大数据对于建立新型电视剧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意义。大数据不仅能从宏观角度统计观众对于某电视剧的整体满意度,还能从观众日常网络互动的只言片语中,获取各个微观角度的细节评价。这些评价的出发点未曾经过人为设计,其评价内容也都是观众自发的真情流露。相比专家打分与抽样调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视剧评价信息进行挖掘,显然更容易实现全民参与,也更容易获得普遍认可,“全民评价”模式也更符合当下新媒体环境的社交化传播趋势,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
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将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提取目标信息并得到基于所有数据的运算结果,能快速高效地发现规律并提出解决方案。依靠大数据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在电视剧内容上不断创新,是提高电视剧生产力的新角度。早在2003年,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就采用了在播出同时收集观众评价并相应对剧本进行调整的“民意调查”法,与大数据思维类似。而在网络新媒体颠覆传统社交与传播的当下,观众的收视行为已经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而有了全新的规律,大数据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正在受到普遍重视。2013年,美剧《纸牌屋》的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首次将大数据作为主要工具来主导电视剧的生产创作。Netflix从3 000万付费用户的数据中总结收视习惯,从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中对用户的喜好进行精准分析,从而以最终统计结果来决定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同时播出后持续监控观众反馈,剧情会根据大多数观众的意愿发展。“从受众洞察、受众定位、受众接触到受众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从而实现大众创造的C2B,即由用户需求决定生产。”[7]这与电视剧供给侧改革的“以观众为核心”不谋而合。在三网融合全面启动后,播出渠道已经不再是被疯狂争夺的资源,电视剧内容创新与精品电视剧培育成为当下的首要命题,而大数据作为电视与观众之间首次直面沟通的桥梁,为双方真正了解彼此、走近彼此、认可彼此提供了初步的机会,将观众的智慧加入电视剧创作中来。
再次,大数据能够在线即时分析,时效性强且服务状态比较稳定,能满足全天不间断自动联网监测,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非自然误差。因此,在一定条件支持下,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全体电视剧观众的收视行为进行实时分析,甚至建立个人级别电视剧喜好数据库,从而为其推荐更为合适的节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受众的收视行为与电视台节目类型、播出时间、时长、广告类型及播出情况等运营细节进行多样化对比,为电视节目安排方式提供更符合观众需求的决策依据。总的来说,大数据通过采集全体观众收视数据,对某电视剧得出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艺术质量评价结论;同时在对巨量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处理后,能为电视剧行业从业者提供合理的创作、运营、管理方案,甚至对在筹备中的项目进行基础预测和评估,以降低市场风险;当数据库足够完备时,还能精准推送观众喜好的个性化电视剧作品,以提高观众忠实度并有效提高收视率,进而持续得到更多观众的收视数据,逐渐形成评价与评估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建立完善的电视剧评价体系。大数据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技术的进步无法根治所有的问题,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观众调查时,选择哪些指标、指标的权重与位序、数据挖掘的深度与限度等都要有理论的支持与实际的考量,以保障分析结果的精准与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