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类型样式与观众需求错位
电视剧类型的变化,体现着某一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观众的情感诉求、创作者的审美表达都在急剧变化。因而,把握和适应时代变化中的复杂规律,敏锐捕捉富有“社会话题性”的素材,提供抚慰观众内心世界的情感寄托是电视剧类型创作的时代要求。
然而,在电视剧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观众群体逐渐分层,观看需求也愈加多元。在网络在线平台与传统电视台的竞争中,观众的观剧选择更为多样,随之对于电视剧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如图3.1,2017年所有频道的电视剧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军旅剧、古装剧、年代剧、都市情感剧这四种,其余题材加起来仅占15%的比重。相比于网络剧多元化的类型创作景观,电视剧的题材样式依然存在类型风格高度雷同、题材内容单一的问题,“一种类型代表一个表达的范围,而对于观众,则是一个体验的范围”,[2]对当下追求极限体验的观众来说,类型是一套话语价值系统,剧集类型的丰富不断满足观众对社会认知的体验期待。对90后、00后的“网生代”来说,内容丰富、观看自由的视频网站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核心地带,而电视剧固化的类型风格与观众极致的观看体验之间存在供给/需求两端的认知壁垒,导致电视剧的剧集供给量虽每年不断增加,却逐渐失去和网络剧竞争的创新生产力。

图3.1 2017年所有频道各题材的播出比重及TOP30剧目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CSM

图3.2 2018年所有频道各题材的播出比重及TOP30剧目比重[3](单位:%)
从图3.1和图3.2两幅数据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都市生活、军旅革命题材依然处于电视剧类型生产的第一梯队,占近一半的电视剧播出比重,而科幻、悬疑等类型依旧是冷门的创作类型;另一方面,从两份权威的电视剧类型统计报告来看,电视剧的类型仍然集中于传统的几类热门题材,无疑说明了缺乏对电视剧类型的创新意识,同时占比最大的都市生活、军事斗争、古装宫廷剧中,由于加入不符合叙事逻辑、社会价值审美的情节设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并被贴上“腹黑”“抗战神剧”“穿越风”的贬义标签。相比于网络剧的类型杂糅与复合的发展态势,传统电视剧电视剧仍然“老瓶装新酒”,复制大批内容、角色、叙事相近的电视剧类型。2006年《亮剑》的收视成功,其中李云龙这一人物角色颠覆了对早期抗战剧的英雄人物的角色塑造,但之后十年的抗战剧、谍战剧又陷入了对《亮剑》的经验复制;由IP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宫》《步步惊心》《甄嬛传》将时空穿越、宫廷争斗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引发了一批收视热潮但也导致大批跟风作品出现;都市现实题材始终在相同的“家长里短”、人物励志成长史中兜兜转转。每年出现的几部现象级优质电视剧,可取得社会的良好口碑效应和话题流量,而后出现的续集大部分以收视率惨淡收场。不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受整体调控的影响,古装剧体量和上星播出持续缩减至3%,主旋律剧成为2019年排播布局的首选,且2019年上星剧目的类型更加多元,并非局限于历史年代剧,也有对都市律政剧的开拓与探索(见图3.3)。

图3.3 2019年收视率电视剧题材分布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电视/网络剧产业报告2020》
收视率折射着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喜爱程度和期待标准。在图3.4中,2018年上半年电视台播出的主要电视剧类型中,除了年代剧平均豆瓣评分为6分,古装剧、现代刑侦剧、都市情感剧的豆瓣评分都在6分以下,低于豆瓣的平均评分标准,同时平均收视率也在1.3%左右浮动。可以看出作为电视剧类型化生产的四种主要题材类型,其平均收视率和豆瓣评分的低迷都表明观众群体对这几种题材类型的期待值在不断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以年代剧、现代刑侦剧为例,重复化的类型元素和符码,生产出一批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相似的电视剧。比如《好先生》《恋爱先生》《谈判官》《翻译官》《创业时代》等现实都市剧集,虽然聚焦当下热门的话题和领域,但高度雷同的人物关系和脱离现实的故事原型让这类题材逐渐显现疲软之态。

图3.4 2018年1—8月电视剧各类型平均收视和豆瓣评分
数据来源:新传智库
如果说“题材,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属于文艺作品内容范畴”,[4]它具备“神话素”的稳定功能,那么“类型”则需要在题材提供的依据之上找到故事创新与演进的重要变量,恒定不变的题材库易使电视剧失去创作的文化承载力,而类型的局部革新则是景观时代的审美意向。庞大的电视剧年产量,无法保证丰富的电视剧题材类型,这必然造成电视剧类型生产与观众多样化的需求相脱节,也暗含了电视剧在类型创作的美学追求与观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步与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