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影视公司的崛起缓解了供需不平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次谈话不仅确定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还从现实国情角度出发,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经济手段(如“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鼓励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崛起。1994年,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民营电视制作机构。起初其大部分业务依托于上海东方电视台,主营电视节目的合作拍摄与版权代销,继而通过自主拍摄影视娱乐报道节目,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制作公司。但是,由于“缺少许可证的民营影视无法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平等交易,也没有法律和政策保障正当权益,甚至存在被叫停的风险”,[6]早期的民营企业无一不在政策的限制下艰难生存。直到2003年8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一次给民营影视公司发放电视剧生产准入证,北京英氏、北京金英马、海润等八家民营企业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获得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的民营企业。[7]这意味着,民营影视公司获得了电视剧独立制作权、发行权,生产不必再依附于国营机构,盈亏也由其一力承担。正是由于自负盈亏,民企比电视台有更大的生存压力,因而更加注重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追求尽可能高的利润和回报,这对推动我国电视剧的市场化、产业化有着巨大的意义。同时,民营制作公司也能以股权、分红等方式激励从业人员,从而保持电视剧生产的高效率和高品质,以巨额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前提,宽松的政策无疑吸引了更多的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加入电视剧的市场建设。
相比电视台,民营企业的优势是体制灵活,在筹划、管理、融资等方面免去了许多繁杂的章程,在难以预测的市场变动中能够快速决断,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投资方向,因此更有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收益。在初获政策自由的几年间,民营影视制作公司数量急剧膨胀。2006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电视台以外的机构发放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达1 944张,截至2014年,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7 000张,其中民营企业占80%以上,民营影视公司与电视台之间逐渐形成了“制播分离”的电视剧生产模式。而作为电视剧的核心甚至唯一的输出平台,相对而言当时的电视台具有更大的节目选择余地与更强的议价能力,民营影视公司在“内容战”与“版权战”的夹缝中尝试突围,但往往只有有限的作品能获得市场与口碑的认可。因此,虽然民营影视公司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却出现了市场份额占比很小的局面。根据《电视剧市场报告(2005—2006)》,小规模影视公司大量存在,每年产量超过200集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只占7.8%,而每年产量低于40集的制作公司占49.9%。[8]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电视剧播出和制作业务调查》,已取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约有17.4%在1~3年内无法销售;仅有50%的电视剧能进入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9]行业集中度不高导致了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近些年电视剧集的总产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只有少部分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并创造可观的利润,大量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消亡、被合并或者被取代,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为生产者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也暗藏着极大的风险。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采取措施,对于“存在两年内未开展节目制作经营活动,参与违规买卖收视率或参与收视率造假,未按要求规范、及时缴纳税款等情况”的机构“不予换发新许可证”,仅73家机构获准电视剧生产甲种证,相比2018年的113家,减幅高达35%,[10]进一步提升了民营企业的生产力。
电视剧制作机构曾有“八大”之说,[11]其作品一度代表了中国电视剧在该阶段的最佳品质。其中海润影视作为最早投入电视剧制作的公司之一,引领了当时的电视剧制作潮流,孕育了《亮剑》《血色浪漫》《玉观音》《一双绣花鞋》等经典而优质的盛名之作。华谊兄弟传媒涉足电视剧虽然时间上相对较晚,但2007年试水投资的《士兵突击》一炮而红。在2009年,华谊与吉林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电视传媒公司、北京金盾盛业影视文化公司联合出品了现实题材电视剧《蜗居》,仅用四天便创下收视新高。[12]而慈文传媒专注于武侠动作题材IP改编剧的开发,将金庸小说《雪山飞狐》《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倾力打造为精品电视剧,慈文在2015年出品的古装玄幻剧《花千骨》更是成为轰动一时的现象级电视剧,为后来者在动荡的电视剧市场中立足提供了一种思路。近年来,民营影视军团不乏新生力量加入,行业黑马频频显露头角,创作出不少爆款电视剧作品。例如成立于2011年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自2014年凭借年度大戏《琅琊榜》打响了名号,组建了以孔笙、李雪、简川訸为创作主力的顶级制作团队,在三年内接连出品了《伪装者》《欢乐颂》《欢乐颂2》《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众多现象级电视剧,持续生产优质的作品为正午阳光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也极大地增强了该公司在业内的品牌影响力。2018年以来,我国民营影视公司各方的角逐力量此消彼长,电视剧生产业绩在每一年都有所起伏,但也基本形成了以知名企业为第一生产梯队的市场格局,如表4.1所示。
表4.1 知名民营影视公司及其近年来电视剧代表作品

续 表

资料来源:互联网
民营影视公司早期的崛起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缺,在剧本开发、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宽了电视剧的发展之路,也让该时期的电视剧观众看到了希望。然而,民间资本介入影视的首要目的是占领市场、获取利润、取得商业成就,如同“新生的婴儿”般急迫地追求着“养分”,导致盲目跟风投资的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在电视剧市场膨胀起来后,精品剧的比例仍旧没有提升,在民营影视公司后期格局提升的瓶颈期,视频网站作为互联网加持下的“后起之秀”,迅速而轻易地动摇了看似已瓜分好的电视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