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成为电视剧新型生产依据
传统电视剧生产的指标参考是建立在收视率反馈和行业自我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内容供给和受众需求的对接中存在较大偏差。网络平台引入流量和点击率计算之后,海量用户数据成为抓取受众接受心理的重要工具,电视剧受众观剧行为的数字可视化分析成为现实,生产主体和受众之间的认知建立变得更加直接。
正如舍恩伯格提出的“人们可以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寻找数据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来获得某种认知,并以此创造新的价值,甚至改变某种既有规则”。[28]2013年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借助互联网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出品了政治题材电视剧《纸牌屋》,完美完成了大数据在影视生产领域的首次出镜。其中大数据分析几乎贯穿了该剧制作、营销、发行等所有环节,收集用户产生的3 000多万个行为:包括在哪里暂停、回放、快进以及评论和搜索请求等。[29]正是因为借助了大数据对受众观剧行为进行综合维度分析,Netflix才建立了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使《纸牌屋》本来精品化的制作更上一层楼,成功开启了“必然的现象级”网络剧成功范例。
对于电视剧行业的研究,国内大数据在互联网崛起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2009年,艺恩咨询成为国内首家影视大数据信息分析处理平台。起初,其数据来源主要是央视索福瑞提供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数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电影票房数据,以及一些主要电影院线提供的电影排片场次。[30]这一阶段,艺恩大数据的主要服务方向在于调研影视作品的观众满意度和市场接受度,真正融入电视剧生产机制中的大数据运作仍未成型。与此同时,除了艺恩等第三方大数据服务公司,国内也有像克顿文化这样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长期研究海内外的电视剧数据,积极开发电视剧量化分析软件工具,其拥有国内领先的影视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并拥有国内领先的影视行业数据库,是国内领先的高收视保障、低投资风险的精品电视剧提供商。[31]市场走势和观众的行为数据很大程度上为克顿提供了投资生产的重要依据。
而随着网络剧在国内的发展,传统电视剧生产主体和平台逐渐呈现一种跨媒介位移的态势,电视剧制作团队越来越意识到网络平台媒介特质与大数据结合对于受众用户画像、类型偏好和传播渠道的选择具有引导性。再加上互联网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电视观众逐渐获得了话语权和实时互动渠道。在百度、微信、微博等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上,网络用户和媒体能够对于电视剧进行留言、评论,这些直接来自电视剧受众的真实反馈都可能成为内容生产的导航,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众创”模式,即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与反馈机制,让粉丝、用户与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参与创造作品和IP的内容缔造模式,[32]这正是大数据运用于影视内容生产的核心所在。比如2014年,乐视自制网络剧《光环之后》就是大数据指导电视剧创作的良好实践。它在类型、题材选择、主创团队成立、演员和角色制定等方面都开展了专门针对网络用户的前期调研,甚至在拍摄的过程中,随时与网友互动并根据网友的提议和投票修改剧情。这种前期筹备和拍摄期间与网友的积极互动使得该剧播出之后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然而,单纯地依赖大数据去试图无缝对接受众的心理和审美预期是有悖传播规律的,因为受众需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大数据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在历时性变化中找到一些共识基础。如果只是将观众喜好和美学元素简单地拼凑起来,那么电视剧的艺术创造力和价值传达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欢乐颂2》在《欢乐颂1》走红的基础上再度推出了第二部,却出现了收视和口碑的滑铁卢,观众对于同类型剧的审美疲劳也验证了大数据的机械性。因此,作为生产主体,在依赖大数据的同时,也需要挖掘用户的深度需求。当大众对颜值、流量的追求被大量满足时,则需要回归电视剧的本体——内容,争取在精准的定位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此需求下,爱奇艺率先对寻找内容与数据之间的“平衡点”进行了尝试。2018年9月3日,爱奇艺宣布用内容热度替代前台播放量。评判某一作品的内容热度,基于的是观看行为、互动行为、分享行为这三类指标,而这三类指标,又由若干不同维度的数据组成,例如弹幕数量、观众的点赞数量、播放完成度等。除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内容在播出时间段受欢迎的程度之外,多项不同权重的数据提高了算法的复杂程度,相应大大提升了数据造假的难度,劣币难以驱逐良币。此外,过去以观看点击量计数的排名方式易造成已上线内容的持续领先,而新上线的内容难以为观众所知的局面。相反,依靠内容热度计数排名则更看重作品的活跃程度,令老作品、新作品、长作品、短作品都可处在同一起跑线。在该评测手段发布初期,有观点认为单一平台发布的评价体系难以在业内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会造成市场分析的混乱。不过爱奇艺在实施该标准两年以来,并无相应现象产生,相反对于内容质量的评判更为公正,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总而言之,“大数据好比一张航海图,影视公司是船,如果航海图不准的话,我们还有经验丰富的船长”。[33]虽然技术无法真正代替艺术指标而独掌电视剧制作大权,大数据的影视利用价值也并非完全等同,但是大数据为电视剧在艺术上的内容创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对我国当前电视剧的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把握好数据,利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电视剧制作才能够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稳定地产出高品质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