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供给侧改革需要科学而专业的评价体系

二、电视剧供给侧改革需要科学而专业的评价体系

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由此而言,电视剧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电视剧的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观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观众为中心,一方面需要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和切实需求,重视观众对电视剧的评价,并将观众的反馈有效地传达给电视剧生产者;另一方面,需要为观众提供科学、标准、有参考价值的电视剧评价体系,使观众在健康的电视剧评价环境中理性发声,避免评价的偏颇化与极端化,进而规范电视剧行业评价标准。同时,电视剧生产者将获得来自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和反馈,有机会对电视剧类型、人物设定、故事情节、服化道甚至演员演技等方面对观众评价信息进行总结,从而在筹备新作品时有意识地选取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或避开观众抗拒的雷区,很大程度上为电视剧的投资生产者提供了决策依据,避免了资本的盲目跟风,降低了新拍电视剧的市场风险,侧面提高了电视剧的生产力水平,也可以说是精品电视剧作品诞生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因此,提出透明、专业、科学、获得普遍认可的评价方式是行业管理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电视剧生产水平的全新角度。但是目前,中国电视剧评价被宣传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所引导,不同的评价偏向角度在不同的时机,甚至可以分别服务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社会机构,通过人为操作而达到预先设定的评价效果。当然,央视也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尝试:“2011年,央视推出《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暨年度品牌栏目评选方案(试行)》,提出电视评估的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和专业性四种指标,注重社会效果、市场效果与专业品质平衡发展。”[4]该方案的第一个指标“引导力”规划了主流价值、审美品位、道德风尚等社会效果因素,由专家组与观众专项调查获得结论;第二个指标“影响力”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公信力与满意度,采取观众随机调查方式获得结论;第三个指标“传播力”包含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收视目标完成率、观众规模、忠诚度、成长趋势,而这些指标全部基于收视率调查数据转换计算获得。[5]

该方案对于部分电视台生产/播出的电视剧而言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对目前的电视剧评价需求而言则相去甚远。因为,虽然以上各项指标有效拓展了电视剧评价方法的切入点和包容面,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过去以收视率为单一指标的评价模式,但是实质上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专家导向型模式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性,且某些价值因素权重占比较高,部分评价指标对电视剧的题材和主题有所偏向,以社会价值定性作为第一个重要指标,限制了大多数电视剧的评价空间;随机抽样方法因其本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兼顾所有观众的评价,评价权力依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传播力”的二级指标基本建立在收视率指标之上,其有效性值得思考。最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大多数受众对该评价方案的参与度几乎为零,而该方案也只适用于评价少数电视剧,其说服力略为单薄,很难被普遍认可。如何将普罗大众的多方观点融合在同一个科学、专业的评价体系中,是为满足“以观众为核心”与“提高电视剧生产力水平”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