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社交环境,互动式在线评价成为趋势
微博博主、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需要微博、微信等强大的互联网在线社交平台的支撑,从本质上说,受众在社交平台的停留与互动,为自媒体崭露头角提供了可能。受众可以是新媒体所创造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为新媒体提供信息素材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在身份的游移中,他们不仅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以满足需要,也能表达个性化的观点以产生新的释义,甚至有机会因此获得其他受众的关注。网络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言论可以被点赞、回复、引用、分享甚至被删除,获得较多网友认可的内容会有特殊标注甚至被置顶显示,受众享受着“直抒胸臆”的自由与惬意,还能从志同道合的网友支持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与归属感,也能充分而直接地了解更多人的差异性观点,在互动中得到更多乐趣。
电视剧观众更是在不断讨论中交换彼此的评价与看法,在观点的积累与相互挑战中逐渐形成某电视剧的大众口碑,这对电视剧的总体评价而言相当重要。目前,无论是淘宝、京东等大型网购平台还是大众点评等生活类咨询平台,用户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店家与商品在消费者眼中的可信任度与价值,每一个评价都会被在意,其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大众口碑信息的主观个性化程度极高,而传统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基本处于二元对立式或命题式问答,很难囊括观众的所有感受,甚至无法精准反映观众的真实评价。例如,在一份关于电视剧《甄嬛传》的观众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大致涉及了以下五类问题:[20]
①基础信息调查:包括受调查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所在地区;
②基本收视情况调查:包括是否看过《甄嬛传》以及是否喜欢该剧;
③收视平台倾向性调查:收视渠道可选择电视台、视频网站或其他;
④情节细节满意度调查:包括“剧中甄嬛离开了旧爱皇上,与果郡王相恋,你对这样的情节发展是支持、可以接受还是觉得令人三观尽毁”“剧末甄嬛杀死皇上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对这样的情节发展你持什么观点”;
⑤服化道相关配置满意度调查:如“甄嬛再次回宫以后,服装、妆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前后哪种更满意”等。
该调查问卷基本体现了问卷调查方法对于影视剧评价的三大弊端:①该问卷有效填写人次为273人,其中女性占75.09%,本科学历以上占85.35%,从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样本库偏小且群体较为集中,其结论不具有普遍代表性。②关于是否喜欢该剧的评判标准过于粗糙,该问卷设计者将“看过很喜欢”的下一档设置为“看过觉得一般”,但是对于观众而言“很喜欢”和“觉得一般”之间还存在很多可能,如“比较喜欢”“有些情节特别不喜欢”“喜欢故事不喜欢角色”等等,即便是对于好评如潮的《人民的名义》,剧中“黄毛”这个角色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就是“有些角色和情节特别不喜欢”的存在,因此在设计问卷选项上存在极大的人为引导误差,很可能导致观众只能勉强选择而不能表达真正的想法。③由于对电视剧艺术层面的评价过度依赖某一情节,而忽略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叙事关联和电视剧的整体架构,在选项设置上较为单纯,观众从电视剧中真正获得精神收获却难以表达,而大数据技术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突破口。
对于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电视剧评价体系而言,大众口碑虽然信息量庞大,却也是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交平台中电视剧观众反馈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量化,能够对观众满意度这一指标得出更为人性化的、细节化的结论。就上述案例而言,首先,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的样本,包含各个年龄段、多样化的用户群体;其次,能够从观众的评价语言中主动提炼信息,而不是通过设置答案使观众被动选择;再次,观众对于各类细节的评价都能够被同等重视,这对于真正走近观众、了解观众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观众的互动式反馈不仅能对电视节目进行价值评判,还能够进行价值再生产,[21]最终会使电视台、内容创作者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以及获得日后内容生产的参考指南。
根据自我参照效应,记忆信息与自我相联系时,产生的记忆效果要优于其他信息条件。因此,当某议题在有效时间内衍生了相关信息,新的信息大概率能再次吸引曾经参与过该议题讨论的受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对热门事件为何能保持持续的关注。例如,观看电视剧《伪装者》的观众,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看到该剧主演胡歌、靳东、王凯等人的相关报道时,比其他电视剧观众更倾向于点击浏览该话题并参与讨论。相比于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环境削弱了信息结论的权威性,增加了可讨论余地与讨论即时性,媒体从业者不再试图给出确切的结论,而往往是通过议程设置来设定话题,通过调整角度来引导受众的关注点,以此影响舆论走向。反之也可以说,对于受众与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因为受众的持续关注而产生了大规模评议信息,这种现象本身成为媒体所关注的新事件,继而再次引发更大规模的受众关注,形成“雪球效应”——越是被关注的信息、越是被认可的观点越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口碑评价指数γ作为电视剧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不仅要考虑大数据调查基础下的观众满意度,也要考虑观众对相关话题的参与度、互动规模,以及媒体报道的反复程度,将大众关注度作为大众口碑指数的辅助评价指标,尽可能通过大数据将其评价结果客观化、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