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梳理了我国电视剧产业从短缺到充分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市场化的不断冲击使电视剧逐渐由事业转向产业化发展。而21世纪以来,在电视剧市场化探索过程中,其题材类型、制播方式和传播平台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就。但是,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我国电视剧的收视率、市场份额状况、受众群体特征和受众主体需求,并结合我国电视剧产量和资源使用情况、电视剧的题材类型、生产和传播渠道以及制度供给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视剧的产业供给与受众需求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对接错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媒介语境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电视剧产业自主发展的空间,促进了生产传播平台的迁徙和商业模式的转变,但是新的制度供给和台网逻辑的缺失对电视剧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继续加强制度供给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和受众至上的理念,促进生产和传播的高效联动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是电视剧借力媒介融合转型升级的生存之道。
【注释】
[1]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2]储钰琦:《中国电视剧产业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第80页。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
[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6/c_1117904083.htm。
[5]李晓晔:《“供给侧改革”与出版创新》,《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2期。
[6]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7]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48页。
[8]徐青毅:《刍议中国电视剧观众的偏好与选择评估体系》,《西部广播电视》2013年第5期。
[9]《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10]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2期。
[11]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
[12]Philip Eijlander.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use of 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legislative policy:Experiences in the Netherlands-lessons to be learned for the EU?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05,9(1):102-114.
[13]斯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宋华琳、苏苗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章。
[14]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2期。
[15]观众通过回看、点播功能收看已经播出的电视节目内容称为“时移收视”,其收视率称为“时移收视率”。
[16]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
[17]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