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储钰琦:《中国电视剧产业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3]翟泰丰:《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5]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广播影视法规汇编(2017年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6]李兴国、储钰琦:《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产业卷》,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
[7]易旭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8]于广华:《中央电视台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3。
[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0]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林永和:《实用行政管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12]罗琴、李向东、周滢:《电视剧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1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
[14]何新:《中外文化知识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5]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16]解乐轩:《电视剧组实用管理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7]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18]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9]张智华:《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兼论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20]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1]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
[22]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
[23]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4]魏南江:《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5]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7]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8]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4。
[29]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0]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
[31]斯蒂芬·布雷耶:《规制及其改革》,李洪雷、宋华琳、苏苗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
[33]罗德尼·本森、艾瑞克·内维尔:《布尔迪厄与新闻场域》,张斌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4]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5]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6]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冯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7]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轶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40]尼古拉斯·罗威尔:《曲线思维——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未来》,冯丽宇译,东方出版中心,2016。
[41]李晓晔:《“供给侧改革”与出版创新》,《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2期。
[42]徐青毅:《刍议中国电视剧观众的偏好与选择评估体系》,《西部广播电视》2013年第5期。
[43]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2期。
[44]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
[45]刘庆振:《互联网+背景下媒介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南方电视学刊》2016年第5期。
[46]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47]程虹、窦梅:《制度变迁阶段的周期理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8]彭健明:《坚守使命 创新机制 弘扬主旋律——媒介融合下的电视剧制胜之道》,《电视研究》2014年第6期。
[49]付光涛:《大型电视节目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技术方案及实现》,《广播电视信息》2017年第7期。
[50]谢晨静、朱春阳:《新媒体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制度创新影响研究——以视频网站为例》,《新闻大学》2017年第4期。
[51]姚遥:《改革开放30年语境下电视剧类型化新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4期。
[52]李在荣:《韩国电视节目审查机制探析——基于韩国放送通讯审议委员会委员具宗祥的专访分析》,《当代电视》2015年第4期。
[53]张智华:《电视剧类型特点与产生原因》,《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
[54]卢蓉:《论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类型化创作的意义生产》,《当代电影》2013年第2期。
[55]张晶、熊文泉:《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文艺评论》2005年第3期。
[56]尹鸿:《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电影艺术》1997年第1期。
[57]周涌、冯欣:《在想象与现实之间飞行:中国青春偶像剧研究》,《当代电影》2010年第2期。
[58]秦颖:《从类型电视剧角度来看偶像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5期。
[59]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文艺研究》2015年第10期。
[60]张慧瑜:《青春文化与社会变迁——21世纪以来青春职场剧的流行与文化反思》,《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
[61]肖鹰:《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艺术广角》2001年第6期。
[62]胡馨木:《民营影视的成长之路》,《视听界》2014年第6期。
[63]李岚:《电视剧精品战略的政策条件与产业趋向》,《视听界》2008年第3期。
[64]贺娟娟、王乔:《电视剧〈蜗居〉热播现象探源》,《新西部》2010年第1期。
[65]程武、李清:《IP热潮的背后与泛娱乐思维下的未来电影》,《当代电影》2015年第9期。
[66]张海欣:《“互联网+”时代国产电视剧的IP开发与品牌运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4期。
[67]张斌、郑妍:《从IP到VR:影游互生的产业“虫洞”》,《当代电影》2017年第5期。
[68]尹鸿:《剧领中国:当前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今传媒》2011年第3期。
[69]康瑾:《原生广告的概念、属性与问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70]魏佳:《互联网+语境下电视剧现行评价机制探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年第2期。
[71]晏青:《媒体融合下电视的反馈机制与评估新路》,《中国电视》2015年第9期。
[72]张维、苏秀芝:《浅析大数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年第8期。
[73]师景、何振虎、王峰:《大数据背景下的电视艺术质量评估体系》,《中国电视》2017年第5期。
[74]Philip Eijlander.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use of self-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legislative policy:Experiences in the Netherlands—lessons to be learned for the EU?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2005,9(1).
[75]Chris Berry.Pema Tseden and the Tibetan road movie:space and identity beyond the‘minority nationality film’.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2016.10:2.
[76]Tomas A.Birkla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cy process,Taylor&Francis Group,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