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霸权终结与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偏差
收视率是传统电视剧传播效果评估的唯一标准,也是广告投放和受众择剧的重要参考指标,它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析一段时间内收看某一电视剧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的比例关系。由于受技术和样本的限制,它所提供的电视剧内容反馈和社会评价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当下,一方面“互联网+”语境给整个电视剧产业机制带来了生产、传播和观看平台的跨越,观众碎片化、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的追剧方式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以IPTV为主的智能电视和以手机、平板为主的移动新媒体打破了电视剧固定、限时和直播的传播模式,电视剧内容评价所需要考量的维度也变得更加多元、复杂。然而,当下收视率调查仍坚持以“户”为单位,以日记法和人员测量仪法为主要手段,虽然在数字有线电视和互动机顶盒点播和回看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电视剧“时移收视”的测量和计算,[15]但媒介环境和产业态势的变化意味着收视率单一评价标准的缺陷将变得愈加明显。
通过2018年上半年收视率排行榜前十的电视剧网络点击量和豆瓣评分情况可以发现:一方面播放平台的媒介属性和不同受众群体的追剧习惯差异造成了同一部电视剧在网络和电视上的关注程度不同;另一方面电视剧的收视率排名与其网络口碑和豆瓣评分表现呈现高度的反差——2018年上半年收视率排名前十的电视剧作品中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只有一部,大部分剧目出现高收视低评价或高评价低关注的问题,其中电视剧《风筝》在收视和口碑俱佳的情况下,网络平台关注却有所欠缺,而剧情、演技和节奏频遭网友吐槽的电视剧作品《谈判官》却在收视率和网络热度上取得较好表现。这充分说明了当下以收视率为唯一评价标准不足以匹配电视剧观众复杂多变的收视习惯,而以豆瓣、微博、知乎等社交软件和网络点击量、播放量为参考指标的大数据分析将直接导致收视率霸权的终结,同时多元的电视剧评价体系亟待构建(见表1.3)。
表1.3 2018上半年收视率前十电视剧网络点击量和豆瓣评分情况

数据来源:尼尔森网联媒介研究和豆瓣
“进入21世纪之后,数据可视化成为数据挖掘的另一项结果性要求,通过把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并呈现给最普通的用户,使之成为浅显易懂、人皆可用的工具和手段。”[16]这意味着在全媒体时代,不仅媒介形态将发生改变,同时信息的组合形式和传受观念将发生革新。数字化所赋予的电视剧反馈信息的灵活性,在网络时代将通过大数据朝着多元评估手段的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交互联动等方向发展。而当下系统、交互和嵌入式的电视剧评价体系仍未出现,以收视率和网络风评为主的信息反馈机制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收视率为主导的电视剧评价体系虽被打破,但豆瓣评分、社交平台热度、网络点击量、播放量、学院派批评和电视剧评奖体系都缺乏能综合涵盖各方指标的能力。比如,电视剧《白鹿原》与《欢乐颂2》的同时开播引起广泛关注,从收视率、台网播放量和社交平台的热议度来看,《欢乐颂2》一直处于领先,但从口碑和社会评价来考量,《白鹿原》以豆瓣评分8.8分和55%的五星好评远超《欢乐颂2》,同时还荣获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奖。可以看出,当下对电视剧内容、类型、流量和文化价值的考量存在不同维度和指标上的评估差距,而借助大数据倚重的数据挖掘和交互分析能力是完善“互联网+”时代电视剧评估体系并为受众提供精准导向服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