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边界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生产

二、电视剧边界思考——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生产

传统电视台意识到自身品牌建设体系的落伍与不足,挥别了对电视剧的霸权控制时代。面对视频网站的竞争压力与国家严格的政策规定,传统电视台这些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与内容创新,以新媒体的传播思维打造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各大省级电视台也都在不断尝试适合自身的频道定位与品牌内容。与传统电视台相比,视频网站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新生儿”,它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互联网的扩张需求,同时它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也见证了互联网融合的华丽转身,视频网站也由刚起步时期的薄弱、匮乏发展到现如今足以撼动甚至超越传统电视台。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组成的电视剧播放平台,在相互间的资源争夺中逐渐走向跨界合作,开始尝试内容层面的对接和布局,重塑影视产业从内容到宣发的整个产业链。跨媒介生产渐成大势,电视剧和网络剧,甚至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性被新媒体平台的媒介属性掩盖,对新观众来说,“并没有‘辨体’的概念”。[10]至此,关于电视剧的边界问题再次引发了思考。

数字时代的影像建构无限接近于真实生活,数字技术以像素为单位,构建了高清晰度、真实饱满的场景影像,加之环绕立体音效的加持,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满足。同时,电视机也朝着更大、更薄的方向发展,与真实的家庭场景融为一体,还原了影院的播放场景,构建出“家庭影院”的新形态。电视剧制作逐渐向电影靠近,《山海情》《长安十二时辰》等电视剧均借鉴了电影的制作手法与艺术审美;并且,电视点播技术使用户可以搜索到大量电影,并随时观看,电视剧与电影的边界日渐模糊。

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态以单一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消解了媒体间的形态差异。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化,电视台与网络视频平台早已实现了技术、业务、终端等多层面的融合,单从播出平台来看已无法区分电视剧与网络剧。尤其是网络平台将电视台与视频网站的内容资源整合起来,大量电视剧投向网络平台,观众不再需要等待电视台的首轮播出,而是转向更加自由便捷的网络视频平台;加之网络剧制作向精品化转型,甚至出现了一批反哺电视台的优质网络剧,实现了平台之间的内容资源共享,使得电视剧与网络剧的本体美学日渐交融,二者的边界也逐渐消融。

新媒体的互动技术对于电视剧形态更新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除了弹幕、点播、超链接等形式,还产生了电视剧新形态——互动电视剧。这种类游戏化的电视剧形态将传统电视剧与游戏结合起来,观众在观看互动剧的同时深度参与剧情走向,通过“点击”选项按钮“选择”剧情走向,选择不同也会触发不同的支线情节,产生不同的结局。这种“影游互生”的新形态“是对影视作品改编游戏或游戏改编影视作品这一现象的概括,是影视与游戏产业间影像技术、艺术形态和产业资源深度整合的研发方式”。[11]2017年芒果TV播出的互动剧《忘忧镇》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互动剧模式,此后芒果TV互动剧《明星大侦探之头号嫌疑人》《目标人物》,爱奇艺互动剧《他的微笑》,优酷互动剧《大唐女法医》等作品不断涌现,更新了观众的电视剧观念,打破了电视剧叙事只能单向传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适应了广大观众个性化观剧的需求。观众在多重叙事中搭建具有自身主体意识的故事情节,实现了“观看”与“游戏”的有效结合。至此,电视剧与游戏的边界也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电视剧产业的背景下被不断消解。

在融合背景下,电视台和不同视频网站内容趋同,以及大大小小视频网站间的资源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不同行业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干涉,一方面能够为电视剧产业带来强大的资金支持,但也造成电视剧生产制作的盲目性和逐利性,损害了电视剧的艺术形态和社会文化价值。“互联网+”时代试图在传统电视平台与视频网站之间打通传播通道,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打破传统艺术形态,更新电视剧本体美学。当下,台网联动也多局限于内容层面的合作,在资本、营销和商业层面的深度融合还远远不够;并且电视机本身的技术更新远不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如何弥补技术差异使电视剧新形态不仅存在于移动终端上,也存在于家庭环境中,需进一步考量。因此,依托于媒介特性的不同,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电视剧供给平衡、效益提升,才是台网融合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