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勃莱希特·丢勒

阿尔勃莱希特·丢勒

但在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末这一时期中,炮兵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攻打筑垒地点的方法。从这时起,开始出现大量有关筑城的著作,它们提供了无数的筑城体系的方法,其中一部分或多或少地被采用和推广了,而另外一些——并不经常是最差的——却往往被人们当作纯理论性的笑谈而忽视了,直到较晚的时期,其中一些有益的主张才被比较幸运的后继者重新发掘出来。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在旧的石墙体系和新的土质工事体系(仅在敌人从远处看不到的部分才砌上石头)之间起了桥梁作用的——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位作者的命运就是这样。使用炮兵的直接结果,是石墙的厚度和塔楼的直径加大,而它们的高度减低。这时这些塔楼改称圆台堡(rondelli),它们构筑得相当大,能容纳数门火炮。为使防守者也能从石墙上用火炮射击,又在石墙后面加筑了土堤,使石墙有必要的宽度。不久我们看到这种土质工事开始逐渐排挤石墙,而在某些场合完全代替了它。德国著名画家阿尔勃莱希特·丢勒发展了这种圆台堡体系,并使它达到高度完善的境地88。他在整个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设一个圆台堡,把圆台堡筑成完全独立的堡垒,各堡均有对护城壕进行纵射的穹窖炮台;他的石质胸墙没有掩蔽的部分(即围攻者可以看到的、成为他们平射的目标的那部分)高度不超过三英尺。此外,为了加强护城壕的防御,他建议构筑侧防暗堡——一种构筑在护城壕底部、围攻者看不到的穹窖式工事,它两面都有射孔,可以对直到多角形要塞邻近各角的一段护城壕进行纵射。几乎所有这些主张都是新发明;如果说在他那个时代这些主张除了穹窖以外,没有一个得到人们的赞同,那末,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一些最重要的筑城体系中它们都得到承认,并得到了与新时代已改变了的条件相适应的发展。

恩格斯:《筑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28—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