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后的德国状况和德国文化
1648—1789年。
甲、德国的政治状况。德国的诸侯们因威斯特发利亚和约而发了财,他们互相竞赛,看谁能最有利地把自己出卖给外国。法国利用德国的弱点,想逐渐收回所有被德国占去的法国领土,并且以合并亚尔萨斯来收复{国界}(土耳其也利用德国的弱点)。法国在历史上的权利和条顿人因“抢劫”而发出的号叫。除去在孚日山地区之外,语言上的界限大约有一千年之久始终没有变化(参看门凯[18])。这是一般状况。尤其是{指出}一个同奥地利和帝国竞争的国家在北方的出现——普鲁士的兴起。南北的分裂开始表现出来。对普鲁士历史的批判。——俄罗斯的兴起和弗里德里希第二在波兰问题上对俄罗斯的依赖。内战——这就是现在在竞争者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
乙、关于经济情况。虽然如此,但已慢慢地摆脱三十年战争的影响,而且资产阶级又企图向上爬。在这些条件下,只要具有极其可耻的德行,它是可以取得新的成就的。现在仅仅由于政治干涉的结果,由于封建诸侯的无耻行为和他们从国外得到的金钱上的小恩小惠的结果,经济上的进展是可以实现的。这一切都表明德国在经济上受到多么大的屈辱。这个时期是宗法制度的源泉。1648年以后,国家的确应该实现社会的职能,不得不遭遇这种财政上的困难。凡是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地方就是停滞(威斯特发利亚的主教职位)。这是何等的屈辱啊!国家的这种帮助又是多么微小啊!对世界市场的态度纯粹是消极的。只要作为中立的方面,{德意志国家}本来可以在大的世界战争(1801年以前的美国战争和革命战争)中得到一些好处,——恰恰相反,在进行掠夺的国家面前却是完全无力的(由于法国革命才结束了{德国}在欧洲的这种可耻的地位)。
丙、十分衰落的文学和语言;僵化的神学教条;在其他科学方面德国正经历着十足的退化,但是也还闪现着光明;雅·伯麦(未来哲学家的新的先驱)、凯普勒、莱布尼茨。又是从现存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所作的抽象。巴赫[19]。
丁、1789年前的德国状况。(一)、农业、农民状况。农奴的依从地位,体罚,代役租。(二)、工业简直处于极贫困的状态中,手工劳动占着优势。在英国已经有大工业的基础,但是德国的工业由于未能及时地得到应有的发展,注定了要灭亡。(三)、消极的贸易平衡。(四)、市民在对贵族和政府的关系上的社会地位。(五)、政治发展上的障碍——分割状态。门凯的描述。贸易税,内河航行的障碍。由于割据状态,自由贸易被限制在境界以内。关税——这主要是城市的消费品税。
德国的诸侯,甚至在他们开明的时候也不能做出什么好事,——例如,修巴尔特的庇护者[20]和卡尔·奥古斯特,——他们参加莱茵联盟比进行战争更加乐意得多。1806年的侵犯便是证明,那时候刀子紧对着他们的咽喉。此外,在这一千个诸侯中间,每一个人都是专制君主,这是一些粗鲁的不学无术的恶棍,不能期望他们有什么共同的行动。奇怪的念头,要多少有多少(谢列采尔)。美国战争时期的买卖新兵。然而他们最可耻的罪行是他们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然而同他们在一起,在东方边界上——北面有普鲁士,南面有奥地利,它们都在唾涎新的领土。这是唯一还能解除倒悬的国家,如果两者只存在一个的话。但是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却排除了找到任何出路的可能性。真正的绝路。帮助只能来自外部,——法国革命带来了帮助。生命力的特征只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军事艺术,另一方面是文学、哲学和毫不偏颇的客观的科学研究。法国在十八世纪占优势的是政论家,而且是第一流的政论家,而德国则把一切都归结为从现实逃向观念的领域。“人”的思想以及语言发展;在1700年还是野蛮状态,1750年出现了莱辛和康德,随后又出现了歌德、席勒、维兰德、海德、格留克、亨德尔、莫扎特。
1789—1815年。
一、已经有一半在法国控制下的亚尔萨斯-洛兰等地的德国农奴,参加了法国革命——战争的借口由此而生。普鲁士和奥地利忽然意见一致起来。瓦里米战争。大量使用大炮的线型战术的破产。弗莱留斯和日马普。奥地利哨兵线战术的破产?莱茵左岸的攻克。农民和爱好自由的城市的欢天喜地;甚至个别的压迫表现和拿破仑的重税也不能打消他们的欢喜。阿明和约和帝国代表团。主要的战役。——德意志帝制的废除。莱茵联盟。拿破仑扫除了德意志的小国。可惜这种清除作得远为不够。他对于诸侯始终是起革命作用的,如果诸侯们对他不是这样奴颜卑膝,他是会更彻底一些的。1806年——拿破仑的错误在于,他没有彻底消灭普鲁士。关于大陆封锁时期德国的经济状况。——这个最屈辱的对外依赖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领域最辉煌的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最兴盛的时期。
恩格斯:《法德历史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文献资料》,俄文版,第10卷,第345—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