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之后,在小俄罗斯出现了两派:一派是知名(名流,知名人士)派或红服派(原来的词是胭脂红或红呢料,der karmoisin?),另一派是平民派或贫民派(原来的词是赤贫——Glatteis?)。前者要的是贵族制度,并自封为贵族;后者追求的是完全平等,甚至主张财产公有,支持那些善于猎取功名的人。当时统治乌克兰的是盖特曼首领布鲁霍维茨基,他把人民的这种“理想”寄托于他的那些达官显宦。这种分化当时也见于顿河流域。那里居住的是善于持家的、老式的、正直的、真正的哥萨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户籍册上称作“赤贫之人”或者赤脚汉(俄语的赤脚汉即指穷人、贫民;原来的词是赤裸的——贫穷的、穷困的、赤贫的)。从莫斯科村社来的各种各样穷人也属于这种人。在罗斯开始对他们特别加重迫害时,后几年他们集聚在顿河的人数相当多。顿河自古以来就不款待来自它的两岸的客人。他们就靠打短工或者赒济维持生计,一旦顿河流域歉收或物价高涨,他们就死于饥寒之中。如果遇到合宜的首领,他们随时都可以从事抢劫或者起来造反的。斯捷卡在契尔卡斯克同这些人交往密切,而且恰如当时的民歌所说,他把其中慓悍的一伙组织了起来(229—231页)。民歌里说他没有去投靠“哥萨克上层”,而是“走向我们,普通的哥萨克们”(第二等级的),他求教于“赤脚汉”,他在一首歌中向他们唱道:

“我的老爷,喝光吃尽的弟兄们!

让我们的马儿在蓝色的海上奔腾,弟兄们;

让我们把异教徒的船只抢个精光,弟兄们——

让我们把官家的财宝囊刮干净!”(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