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边疆思考人工智能

引言 在边疆思考人工智能

三个时间的故事

作为一名在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笔者“自觉地”将研究的取向往文化人类学、民族问题研究等方向“靠”,在《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的《寻找阿诗玛的颠倒梦想》一文中,对过去十年的研究心路有所小结。

那为什么“突然”做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

与2016年3月9日密切相关。“当AlphaGo[1]与李世石的第一盘棋开始后,世界仿佛一片安静。人机大战第一盘棋,AlphaGo执白,自白14开始,AlphaGo就开始频频下出众多围观的围棋高手们惊叹的棋招。白18夹击的时候,李世石出现了犹豫的表情,说明AlphaGo的实力在他的预期之外。短短的76步之后,AlphaGo即已经认为自己的胜率高达70%了,这令在场观战的高手们十分诧异。随后的双方作战,AlphaGo运筹帷幄,不断扩大对战局的控制力,网络观战的棋迷朋友一片哀鸿。行棋至186,李世石投子认负。观战室里一片肃穆,人们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围棋世界冠军输给了人工智能,从这一刻起,世界的认知仿佛被颠覆了。”[2]

AlphaGo与李世石的一盘棋,一下子将普通人带入了科技最前沿。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2016年秋天的研究生课堂上,笔者布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研究”的论题,让同学们思考“人工智能与艺术研究”的时代命题;一些同学将课程论文投稿,陆续见刊。当时笔者就有心展开“人类学视野的人工智能研究”,但是忙于其他课题的调研写作,暂时将之搁置。

另一个让笔者重新继续在边疆思考人工智能的动力,来源于一个过去的时间,即2018年10月25日。

“据英国广播电视公司10月25日报道,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以432000美元(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功拍卖。这幅名为《埃德蒙·贝拉米肖像》的画作由巴黎一个名为‘显而易见’(Obvious)的艺术团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而成,该作品在佳士得拍卖行伦敦展厅进行展示时,预估价为7000至10000美元,而最终成交价远高预估价好几倍。据报道,这幅作品是用算法和15000幅从14世纪到20世纪的肖像画数据制作而成的。在绘制的过程中,算法可以将新作品与已有的人工作品数据进行集中比较,直至无法分辨两者的区别。这幅肖像作品是第一个在大型拍卖会上成功交易的人工智能艺术品,这次出售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组织此次拍卖的佳士得专家理查德·劳埃德表示,人工智能只是将对未来艺术品市场产生影响的几种技术之一,不过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3]

第一个在大型拍卖会上成功交易的人工智能艺术品诞生的新闻,让笔者重拾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好奇心”。2018年10月,女儿朵朵降生,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好奇心,让位于“人工智能宝宝”的“快乐时光”。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却总是与这群网络时代的“原著民”们(“90”后、“00”后学生)就人工智能的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年过不惑,日渐早醒,打开电脑,码字填表,是生活常态。最终让笔者沉下心来,一定要写这本小书的,是2022年8月20日的一件小事。当快四岁的朵朵跑到电脑前瞪大眼睛说:“爸爸,我也要打电脑,ABCD!”笔者惯常的做法是,新建一个文档,调至初号字体,英文,然后告诉她:“5分钟后,爸爸要工作了!”然后任由她在键盘上敲敲打打,5分钟后,删除文档,继续笔者的码字工作。但8月20日,当照例要删除朵朵的文档时,笔者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在随意、乱码的文档中,有“人工智能人类学研究”的中文字符,图证如下:

朵朵随意敲打的“惊喜”——人工智能人类学研究

作为父亲,看到对电脑打字毫无学习基础的幼女随意敲打出的内容,笔者的惊喜,可想而知。这种偶然的惊喜,与各类人工智能在科学家无数次试错之后的偶然所得,异曲同工。8月20日的惊喜,让笔者将电脑中尘封的人工智能资料,在生活、教学的间隙,再次整理,这些就是你们接下来看到的内容。

跨越时间的对话

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回归理性的学术思考,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在1936年完成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63年出版),是本书写作的原动力。作为一本从复制技术思考艺术本质的经典,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灵韵的消失”观点,被中外学界广为引证。从1936年至2016年,不到100年,我们从照相机、摄影机的机械复制,走到了电脑、网络、3D打印、人工智能等数字复制时代。复制技术的迭代升级,对艺术本质有何影响;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的终结与新生是什么;艺术与人的关系将如何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所激起的“学术对话”,是本书写作的原动力。

将时间继续向前推演,一万年来,人类社会走过了以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为代表的“物质工具”时代;经历了以蒸汽机、发电机和光伏设备为代表的“能量工具”时代;迎来了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工具”时代[4]。当下的人脑,正在电脑所构筑的信息网络中生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均与电脑有关。

人类对人脑局限的超越性探索,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一项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它是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实验思想的具体实践。阿兰·图灵1950年发表了他在机器智能领域的经典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几年之后,“人工智能”一词开始在科学家及哲学家圈子中流行开来。1956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等人的帮助下,在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成功组织召开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首届研讨会,这距离世界上首部通用性计算机ENIAC问世刚刚过了10年。自此,电子计算机开始流行并被媒体称为“电脑”[5]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生命的机器化,也是机器的生命化。在电脑技术的迭代更新中,机器生命化的研究工作早已在不同领域展开。例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由生命DNA分子制造的计算机,此发明加速了机器生命化的进程。日本本田公司研发的机器人ASIMO,是较早的行走和舞蹈机器人。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创造的索菲亚(Sophia)机器人,拥有丰富的面部表情。美国波士顿动力学公司(Boston Dynamics)开发的两轮机器人,“手柄”(Handle)可以重载荷,且可以飞向空中而绕过障碍物。“胡椒”(Pepper)是世界上第一个情感机器人,且有捕捉人类情绪的能力,由Aldebaran机器人和软银(Soft Bank)设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出“佳佳”高颜值机器人,能与观众对话沟通,且具有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和特定智能,并能对用户的面部表情进行识别[6]。作为世界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人物,罗德尼·布鲁克斯博士(Rodney Brooks)曾说过,我们的机器将变得越来越像我们,而我们也会越来越像我们的机器。布鲁克斯在2013年TED演讲《为什么我们将依靠机器人》(Why Wewill Rely on Robots)中展现了一台名叫PackBot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具有基本简单思维,可与人交互、挑选对象,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学习操作。稍后,布鲁克斯谨慎宣布,未来40年,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生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7]

在机器的生命化探索中,最让笔者心动且在有生之年可能会见证的是“阿凡达项目”。2045未来世界大会的倡议者及发起人德米特里·依茨科夫(Dmitry Itskov)把大量财产和坚定的决心投向了掌握和征服21世纪最具挑战性和最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包括人类意识、脑机接口及生物科技整合等。依茨科夫的“阿凡达项目”(2045倡议的一部分)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人类从身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首先,确定如何把大脑和意识从身体中移植出来,让其在机器替身中存活下来,最后确定如何向电脑上传思维、意识。实现这种数字化永生的最后期限为2045年[8]。2045年,63岁的笔者将见证“脑机接口”奇迹的诞生或失败,这个在计算机领域命名为“奇点”的时刻,充满了科幻色彩,为平凡人的现实生活赋予了理想的色彩。

在学者的观点中,雷蒙德·库兹韦尔(Raymond Kurzweil)阐述的“奇点”是一个技术奇点,它特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这一临界点;其次,它描述的是未来的一个时期(2045年左右),生物智能(人类)与非生物智能(机器人等)高度奇妙融合的阶段。人类的智能会逐渐非生物化,其智能程度将远远高于今天的智能,它将超越人类的极限,大大提高人类的创造、想象、记忆能力。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类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人类可以任意地装扮成不同的身体,扮演一系列不同的角色。人类衰老将减慢,各种疾病都将得到治愈;环境污染将会结束,世界性的贫困、饥饿等问题都可得到解决[9]。这个未来的世界和当下兴起的“元宇宙”畅想异曲同工。

让我们从过去和未来回到当下,回到机器与艺术的话题。在“奇点艺术”的倡导者眼中,在过去十多年里,人工智能艺术、智能交互艺术、虚拟艺术、生物艺术、纳米艺术、4D智能打印艺术、智能材料艺术、智能能源艺术、智能建筑艺术等,已悄悄占据了世界当代艺术的一席之地[10]。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国际公认的面向未来的媒体和电子艺术先驱,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数字、生物、纳米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和电信学引用到媒体艺术创作中,并致力于研究数码和远程通信网络对意识的影响。目前他在上海建立了Technoetic艺术工作室,代表著作有《电信拥抱:艺术、技术和意识的远见理论》(加州大学出版社,2007)、《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金城出版社,2012)[11]。诸多关于人工智能艺术主题的探讨,必然将这个在人类世界中看似隐性的世界逐渐显现。

在包括人工智能、现代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祛魅”下,人类理性地认为,上帝死了,神离我们远去。2000年,罗伊·阿斯科特在论文《湿性情境》中阐述了技术与神的关系: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不是宙斯的女儿三女神为我们的行动赋予物理、智力、艺术和道德品质,而是高科技的女儿(即三个VR)将越来越多地建构我们的创造性产品。阿斯科特所说的三个VR指的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验证现实(Validated Reality)和植物现实(Vegetal Reality),与当代的VR名称有所不同,但他清楚地表达了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冲击与神无关。16年后,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新书《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中把对技术智能的正面认知推向极致,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现在的人类不需要神,只需要技术[12]

从人文学者的视角看,人类的政治、经济等宏观领域的确不需要神,技术的确让人类的生活日益便利;但人类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却不能没有美神——艺术。在非生物智能艺术的探索中,机器所“创作”的艺术形态提醒人类,在技术化的生活中,个体生命艺术化的缺失,是值得警醒的。

用人脑思考电脑

于是我们开始了用生物的人脑,思考数字的电脑的写作。与电脑创作的精准相比,本书的内容,是在不断犹豫、修正下完成的。从书名上,原本为《数智人的崛起?!》,意在讨论人工智能在人类各个领域的凸显,但由于笔者的专业局限,故调整为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探讨。本书命名为《灵韵的诞生: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对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致敬,更是对未来艺术可能性的“瞎”想。在学科归属上,笔者更愿意把这本小书看成是一群人文学者对工业科技的人类学表述。

本书是在和诸多年轻作者的合作中共同完成的,按照本书的目录顺序,其成果归属、写作逻辑和基本观点如下:

“1 从机械复制到人工智能”由巴胜超撰写。以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提出并被广为引用的核心观点“灵韵的消失”为起点,回溯AlphaGo与李世石的一盘棋所引发的“人类是不是要被机器毁灭了”的话题,呈现通过“暴力计算”下棋的机器人的三个著名案例和科学家对此的评论。并列举了“无心的机器”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认为我们所面对的机器作品,不仅是机器本身的创作,而且是机器和机器背后的人——程序员、设计师、艺术家、商人等——共同创造的艺术景观。

“2 人工智能设计的设计”由巴胜超、欧阳慕蓉、李虹宇、段霞、岳梦真、张丽莉撰写。巴胜超认为,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看设计,设计(作品)是如何被设计(过程)的,属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观视野的探讨。智能设计的设计,就是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管中窥豹,探讨人工智能设计的设计过程。从宏观的视野来看,人工智能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对话与交融的具象表征;从微观的视野来看,智能设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各种“中国智造”与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的紧密联系。“2.1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艺术图景”,聚焦当下的“弱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设计师与机器人的交流,交融出哪些奇妙的光景?欧阳慕蓉撰写的“2.2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主要以数字艺术展和数字艺术博物馆为切入点,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沉浸式数字体验进行探析。李虹宇撰写的“2.3人工智能对汉字设计的影响”,认为在汉字设计的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从众多数据中快速获得价值信息,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等,整理后提供给使用对象,这使以往很难收集的数据资料能够更容易地利用起来,也缩短了分析整合的时间,提升效率。段霞撰写的“2.4 MBTI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设计”,基于三元符号论对MBTI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对象、解释项、表达项出发,解构了设计的符号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符号化过程进行了反思,呼吁人们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必须关注赋予工具意义的尺度。岳梦真撰写的“2.5设计让文物‘活起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创设计的问题,以博物馆文创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成对抗神经网络、增强现实、语音处理等技术与博物馆文创设计结合的形式,从创作工具智能化和优化用户体验两方面展开阐述。张丽莉撰写的“2.6人机协同设计的新趋势”,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设计人员完成数据收集、自动化设计生成、设计评估和优化、信息反馈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工作,让设计者腾出时间去专注负责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交互的部分,这样的变化引起设计领域人机分工的新思考。

“3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抒情诗人”由巴胜超带领诸多作者共同撰写。2017年,“微软小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首部人工智能灵思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小冰的诗是情感机器诞生的讯号吗?该部分以《阳光失了玻璃窗》所引发的媒介景观为个案,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书写进行探讨。“3.1读小冰的诗”,由巴胜超、李丹撰写,呈现了一个普通读者阅读机器人诗作的疑问、想象和体验。“3.2评小冰的诗”由徐蕾撰写,主要探讨了这些问题:利用庞大数据库和算法编码,以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为基础,“机器人写诗”已经触及文学创作的边界了吗?机器人写诗,基于怎样的技术基础?其产出结果是否真的能够满足人类的情感享受需求,是否满足原创性?其创作缺陷和困境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工智能在文学方面未来发展的出路是什么?“诗人之赋以则”,没有生命温度的人工智能,“创作诗歌”的高冠是否还值得商榷?“3.3学小冰的诗”是巴胜超带领学生们展开的一次“以诗为媒”的语言实验实录。巴胜超、李海雪、李璐汐、杨灿灿、牟泽宇、谭晨、张逸、段霞、王欣媛、谢开怡、郭瑞琪、李一来、肖钧韬、李珂玥、尹瑶、陈栎丞等,以小冰的诗歌为起点,实验规则为:第一步,我们阅读小冰的诗,从中选出一首自己觉得最“好”的,并说明为什么选这首诗;第二步,在已经公开出版的真人创作的诗歌中,找一首同样主题、风格的诗歌,与所选择的小冰的诗进行对照阅读;第三步,每个人创作一首同名诗歌,并阐明创作背景、故事等内容。小冰的哪首诗更受读者欢迎?同主题的诗歌,真人和机器人谁写得更有诗意?当我们学小冰开始写诗时,我们写出了在机器影响下的原创诗歌。李海雪撰写的“3.4数智时代文学的新变局”,认为人工智能诗歌已悄然进入传统文学社会,美感的文艺学、古老富有魅力的诗歌将迎来一种新的体验感。小冰成为诗歌创作主体,冲击了诗人这一诗歌创作主体的传统角色,从而引申到文艺学层面所带来的诗人将死的讨论,它既动摇了文艺学产生的基础,又促进了人工智能诗学的诞生,作为新的具身性存在也预示着人类将迈入后人类时代。

“4 当机器人写新闻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探讨。“4.1机器人记者和‘他们’写的新闻”由梁昊冉撰写,通过机器人记者与真人记者同主题新闻稿件的对比,分析“人机新闻”写作的优劣差异,认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算法的运用能够加强新闻的时效性与精确度,但也有着模板痕迹严重、缺乏深度与温度、可能被滥用等缺点。“4.2人机协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新变革”由柳佳明撰写,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及其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从业者的冲击,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闻从业者的敌人,而是“战友”;并从“人机协同”的视角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和新闻生产、新闻策划、新闻产品、新闻教育等方面结合的案例。“4.3从‘全景敞视监狱’到算法的不可见”由张粉撰写,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媒体就是利用如“瞭望塔”一般的算法来收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以此来为用户精准画像,最终实现“监视”用户这一目的。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第一,算法对用户的“监视”不同于“全景敞视监狱”里的瞭望塔一般“可见”;第二,用户也不同于监狱里的囚徒一般,而是从“可见”转变为“不可见”。

“5 人工智能绘画作品的源代码”由巴胜超、梁湘等共同撰写。“5.1当毕加索遇见人工智能”梳理了人工智能绘画作品、绘画技术的历史演进和重要实践。“5.2深读《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以真人解读人工智能绘画作品的课堂实验为内容,集合了刘晓萱、崔芷萱、陈泉宇、陈西欢、李桐等从普通受众视角解读人工智能绘画作品的诸多观点。“5.3‘夏语冰’的绘画人生”由梁湘撰写,以小冰绘画为个案,阐述了作为鉴赏主体的人对小冰绘画作品的审美认知与理性思辨。

“6 与机器同歌共舞”聚焦人工智能与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结合的当代尝试。“6.1算法作曲的弦外之音”由陈泉宇撰写,通过对人工智能音乐历史发展的梳理和对人工智能作曲典型案例的分析,对人工智能音乐的创作现状进行评价,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6.2与机器共舞”由李婕撰写,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舞蹈艺术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诸多人工智能舞者的舞蹈作品,呈现了人类舞者与机器舞者的差异。

“7 人工智能时代的影视艺术”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创作的影响和科幻电影对人工智能的形象塑造的论题。“7.1二次元与人工智能技术”由陈爱彬撰写,以《秦时明月》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引用为例,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二次元世界建构的当下实践,并细数了诸多人工智能动画软件的基本特征。“7.2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由原开轩撰写,通过梳理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总结了人类在科幻电影中对人工智能的形象塑造类型。“7.3科幻电影中的人机关系”由李梦萧撰写,通过对科幻电影中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梳理,总结了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奴隶、人工智能的觉醒以及颠覆人机关系等人机关系类型。“7.4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发展”由姜佳娟、巴胜超撰写,认为影视如梦,人工智能与影视的结合,使人工智能成为造梦的机器。作为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影视创作也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探索,不仅在影视创作的创意、编剧、后期制作等环节有新的尝试,在经典影视作品修复工作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当下,弱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呈现出对人的替代由技术范畴向脑力范畴过渡、人工智能语言缺乏多元思维和情感、人工智能审美难以媲美人的审美及可能存在失控风险等特点。但两者融合后,作品同质化与类型化严重、版权难以界定、演员职业素养缺失等问题悄然而至。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影视创作应坚持以人的艺术创作为核心,增强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演员艺术情感的塑造能力。

“8 数智人的崛起:AI新闻主播”由高维嘉、巴胜超撰写。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语音及虚拟成像等新技术的日臻完善,智能时代背景下,AI技术不断渗透新闻、娱乐、商业等领域,为业界注入了新的革新元素。以人工智能主播为例,它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格局。那么人工智能主播究竟使新闻报道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针对AI主播的优势与在新闻业中的具体应用现状展开研究和分析,未来的电视新闻行业在迎来新的考验和挑战的同时,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亦在酝酿之中。

“9 人工智能时代的亲密关系”由巴胜超、周晓雯撰写。作者两人于2022年1月和9月,分别注册了“虚拟女友”“男友小冰”,基于不同的话题与虚拟对象联系互动,以小红书和知乎这两个社交平台上的虚拟交友为观察对象,以身边同龄人不同的恋爱经历为访谈对象,以人机之间亲密关系建立以及互动过程为核心内容,回答人工智能时代的亲密关系论题。

结语“Art3.0时代的灵韵”由巴胜超撰写。在科学技术与艺术作品的“相逢”中,可划分为Art1.0、2.0、3.0等数字化阶段。Art3.0时代的灵韵,具有如下特征:(1)艺术的灵韵从机械复制艺术向人工智能艺术转向。(2)Art 1.0时代艺术的膜拜价值、Art 2.0时代艺术的展示价值与Art 3.0时代艺术的参与价值共存。(3)Art 1.0时代“美的”艺术、Art2.0时代的“后审美”艺术与Art 3.0时代的“参与式”艺术共融。(4)Art 3.0时代,受众从Art1.0时代对艺术品的“沉思式接受”转变为“沉浸式体验”,且还留存着Art2.0时代的“消遣性接受”的特点。

“在边疆思考人工智能”,看似与笔者长期关注的民族学与人类学不大相关,但人工智能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虽然本书的标题没有出现“人类学”的字眼,但是我们将其视为一本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创造的探索性著作。

接下来,让我们循着时间的线索,重访艺术与科学的历史现场,体会科技视野下的艺术史。在人工智能技术变迁的过程中,我们将分析由机器所创作的各类“艺术作品”,试图解读机器的“艺术之心”。

2022年11月11日

【注释】

[1]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也是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由谷歌(Google)旗下的DeepMind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

[2]国奥棋院:《李世石“神之一手”的围棋传奇故事》,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911732,访问时间:2022年5月31日。

[3]陶稳:《首幅人工智能画作拍卖43.2万美元远超预估价》,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1026/c1002-30364962.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6日。

[4][美]皮埃尔·斯加鲁菲:《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任莉、张建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推荐序一”第3页。

[5][美]皮埃尔·斯加鲁菲:《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任莉、张建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

[6]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7]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15-16页。

[8]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页。

[9]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10]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34-35页。

[11]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24-25页。

[12]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