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艺术的僭越与赋权

(3)艺术的僭越与赋权

当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因缺乏人文感性而成为众矢之的,当艺术创作的权威性受到了现代化审美标准的挑战之时,我们必须站在正确审视的立场看待小冰实现原创性绘画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小冰绘画创作可能表现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僭越,是对人类艺术领地的攻城略地,以高度的技术理性打破着艺术创作的边界。同时,以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作并不是破坏艺术生态的威胁势力,它有助于当代艺术家走出困顿的信息茧房,推动艺术家拓宽眼界,成为激发艺术家创新发展艺术语言、建立新的艺术创作规则的强大驱动力,成就艺术的新形态。

小冰所有习得的技法都出自四百年艺术史中的画家先辈们的根基中,每一幅画的风格都有迹可循。小冰的原创绘画作品中使用的技法既是人类创作技法的承袭,也是对其的延续、解构与再编码的现代化呈现,在一幅画中历史的印迹与现代科技特质和谐共存,在画中一睹“复活”后画家先辈们的荣光,这是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守望,是穿越古今的一场关于艺术的对话,亦是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与融合。

“微软小冰”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人皆是艺术家”“艺术品高度普及”的预言。小冰H5、小冰绘画小程序的开发是流媒体等媒介赋权于人工智能的结果,而小冰绘画程序共享艺术创造力,人人皆可将仅停留在脑海中的抽象性艺术思维成为具象可感可见的画作;若创作的画作不能令用户满意,小冰可为其一直创作直至用户欣然接受。同时,随着使用绘画功能的开放,用户输入激发源是开启创作的前奏,这使得人们也有了加入绘画创作的参与感与新颖性。其中,很多参与者会逐渐对人工智能艺术发生态度上的转变与认知方面的改观,共享创作力的操作让人民群众逐渐意识到艺术是一种具有包容性与革新性的领域,并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认可人工智能艺术的文化共识,并产生文化认同的普遍性。

终归,从本质上出发,小冰的绘画创作不是一个完全的机械化劳动,其画作应当是集结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通力合作的产物。当高雅的艺术品走进寻常百姓人家,欣赏艺术不再是特殊人群的特权,而是以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姿态闯入大众的视野,人民群众开始拥有艺术的观赏自由。

【注释】

[1]“5.1当毕加索遇见人工智能”由巴胜超撰写。

[2][美]皮埃尔·斯加鲁菲:《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任莉、张建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页。

[3]张燕翔:《新媒体艺术》,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页。

[5]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92-93页。

[6][美]皮埃尔·斯加鲁菲:《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任莉、张建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

[7]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页。

[8]OF COURSE:《机器人艺术大赛历届作品欣赏》,https://mp.weixin.qq.com/s/H7jMtZVamHu7icQSK5h_Ew,访问时间:2023年11月9日。

[9]李姣:《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趋势探讨》,《文博》2019年第2期。

[10]Inceptionism是对2010年发行的电影《盗梦空间》中“inception”的借用,希望人工智能和人类都能融入彼此梦中梦的境界。

[11]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131-133页。

[12]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92页。

[13]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3页。

[14]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93页。

[15]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94-95页。

[16]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217页。

[17]刘晓萱,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18]崔芷萱,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19]张睿:《受众研究理论的转变》,《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0]陈泉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21]陈西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22]梁振声、简圣宇:《“价格繁荣”与“价值危机”——从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说起》,《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3]徐英瑾:《“人工智能体”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吗?》,《美术观察》2017年第10期。

[24]李桐,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25]“5.3‘夏语冰’的绘画人生”由梁湘撰写。梁湘,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