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我也能补完破碎的人生
郭瑞琪[42]:我选的小冰的诗叫《我也能补完破碎的人生》,诗的内容为:
刚从梦中醒来
可恨的人也没有看见
可惜你的心在天空中
是太阳落了下去
艺术纵未免形骸
渐渐永回响着贪心的冷酷
寂寂的墓笑我歌着寂寞的大自然
我也能补完破碎的人生
我选这首诗是因为它的题目。因为我是湖北人,从本科的时候就去北方上学,现在研究生,到了南方,自己一直在外面,所以我觉得成长过程是一个碎片化的过程,就是自己慢慢长大,自己去感受人生,一段一段的经历组成我这个人。所以我觉得跟这首诗的题目其实挺像的,当时没有看诗的内容就选了。
我对这首诗的一些想法,就是它给人一种午睡了很久,醒来发现天已经黑了,“被世界抛弃了”的感觉,是一种失落的、空洞的生活状态。它的第二段,因为是AI作诗,我感觉是大数据的一些拼凑,所以就显得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但是从题目的角度出发,“艺术”代表着小冰的“AI生活”,回响着的是:即使生活一片狼藉,也要有扭转乾坤的“贪心”与决心。即使“墓”(AI智能的反对派)无尽地嘲笑着自己(小冰),但自己仍旧歌颂“大自然”(全新视界),最后一句升华加点题。
我选的同主题的诗是余秀华的,名叫《捂不紧,内心的风声》:
风声四起,一个人的模样出现得蹩脚
房子几十年不变一下,柴禾背风向阳
向阳的还有,斑驳而落的泥灰
向早年的梦要一点华丽的虚构
人生得意,或不得意
尽欢成为道德的审美
这个地带积累着长年累月的风声
忧伤因为廉价而扔得到处都是
我们不靠词语言说日子,生活是一种修饰
一直低于风声
多年后,一个埋我的人被指定
这些年,我偶尔想一想死亡的事情
把活着
当成了一种习惯
我对这首诗的一些感悟和想法是:“风声四起,一个人的模样出现得蹩脚”,这是诗人对自己形象的刻画。“房子几十年不变一下,柴禾背风向阳/向阳的还有,斑驳而落的泥灰”,余秀华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几十年的老旧房子,墙壁的泥灰斑驳而落,木柴和稻草堆垛在向阳的地方。早年的梦是余秀华的苦中作乐。在残酷的现实里,拿梦来点缀生活。“人生得意,或不得意/尽欢成为道德的审美”,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下,其实并无人生得意可言,有的只是“不得意”。古人说“生于忧患”“穷且益坚”,这都是将“不得意”化为道德审美的例子,因此,这里表达了虽然生活困苦,但是不会就此屈服的毅力和决心。“我们不靠词语言说日子”是指她不抱怨生活,“把活着当成了一种习惯”,即使在消极的日子里,也会让坏心情转瞬即逝,努力打起精神。余秀华曾说诗歌是她的“拐杖”,在摇摇晃晃的人间,有了这根拐杖,行走才不至于跌倒了爬不起来。
这是我自己写的一首诗,叫《无所求必满载而归》,是借用陈粒的一首歌来取的名字。
我们在周身建造砖墙
规避其中
醒着做梦
因恐惧、失败和迷茫
误以为有权支配命途
不愿直面不肯接受的现实
用运道做借口来一叶障目
于逼仄的镜头下窥探世界
摸索着去爱
见证爱
感受着疼痛
领略疼痛
我的存在应成为的样子,却只见其一隅
保持清醒,则韬光养晦
坚持自我,则无所畏惧
勇于热爱,则一往无前
无所求必满载而归
写这首诗,是因为我一直就是自己生活,自己去感受生活和周边所发生的一切人和事,在我自己“成人”的阶段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是一个很纠结、很慢热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有时候会想往这方面做,有时候会想往那方面做。然后就有“不愿直面不肯接受的现实”,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也会非常地消极。但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自己去消化这些情绪,所以就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感受。“我的存在应成为的样子”,就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只能见到我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我的存在应成为的样子,却只见其一隅”。我希望自己保持清醒、坚持自我,并且勇于热爱。同时因为我也是一个很佛系的人,所以我觉得“无所求必满载而归”非常符合我的人生态度。诗名借用的是陈粒一首歌名,表达了在自己想前进的道路上行走,就不要有害怕的事情,最后也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以下是我对AI写的诗和人类创造的诗的想法。AI智能作诗,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数据性的东拼西凑,逻辑不顺,硬要理解起来也只是人类的主观臆测,将小冰当成“本真人”来看待,用人类世界真实情况和人类逻辑去理解AI,这种做法其实不大妥当。我之前也写过一篇论文,思考艺术家和AI艺术家的一些区别,有个问题是:在未来有没有可能AI代替人类,然后去创造一些艺术品。部分学者认为AI进行艺术创作令人细思极恐,在未来还有可能代替人类艺术家,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人类的思想这最后的神性,是不会出现在只靠数字堆砌起来的机器人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