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尘埃

(5)尘埃

谭晨[36]:我选择的这首诗叫《尘埃》。

无分了艺术纵通

一去不返于古代人

我曾孤独的走入梦

在你的心灵

伟大的艺术为自有的一切

看不见古代的尘埃

曾经在这世界

我有美的意义

我选择这首诗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题材,贺拉斯有句名言是:“我们不过是尘埃和影子”,这句话对我影响挺大的。当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觉得人很渺小并且人生有种不确定、缥渺的感觉。所以我看见《尘埃》这个题目,就很感兴趣。第二个原因是,我又读了一下这首诗,觉得词句写得很美。虽然我觉得这首诗很美,但是我没有搞懂她讲了什么,又感觉她什么都讲了,但是具体在讲什么,我没有搞懂。

这首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读起来很美,为什么很美?因为它具有诗歌的形式特点,首先语言高度凝练,其次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而且遣词造句非常个性化,它采用陈述性表达,因此,产生反差感和跳跃性。不仅如此,小冰的诗还具有一种结构美和语言美。

我不禁就想,她的诗写得这么美,那么机器人写诗会不会替代人类诗人?我觉得不会,这也是贺拉斯在《诗艺》里给我的启发。他说,因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照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因此,我认为小冰写的诗虽然具有诗歌的形式特点,诗也很美,但是因为她本身(作为机器)的局限性,不具备情感,所以她不能通过情感来感染别人。所以我觉得小冰的诗具备诗的特点,但却没有拥有诗的灵魂。这首诗虽然读起来很美,却很难把握其想要表达的情感,缺乏思想连贯性和逻辑性,难以真正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所以只能道一句:就是写得真美啊。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机器人写诗不会替代人类诗人,因为人的思想情感十分复杂,只具备诗歌的形式,而缺乏情感的诗歌,难以称为真正的诗歌。

关于选择同主题的诗,我选择的是辛波斯卡的一首诗,辛波斯卡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诗的题目叫《一粒沙看世界》:

我们称它为一粒沙,

但它既不自称为粒,也不自称为沙。

没有名字,它照样过得很好,不管是一般的,独特的,

永久的,短暂的,谬误的,或贴切的名字。

它不需要我们的瞥视和触摸。

它并不觉得自己被注视和触摸。

它掉落在窗台上这个事实

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它的经验。

对它而言,这和落在其他地方并无两样,

不确定它已完成坠落

或者还在坠落中。

窗外是美丽的湖景,

但风景不会自我观赏。

它存在这个世界,无色,无形,

无声,无臭,又无痛。

湖底其实无底,湖岸其实无岸。

湖水既不觉自己湿,也不觉自己干,

对浪花本身而言,既无单数也无复数。

它们听不见自己飞溅于

无所谓小或大的石头上的声音。

这一切都在本无天空的天空下,

落日根本未落下,

不躲不藏地躲在一朵不由自主的云后。

风吹皱云朵,理由无他——

风在吹。

一秒钟过去,第二秒钟过去,第三秒。

但唯独对我们它们才是三秒钟。

时光飞逝如传递紧急讯息的信差。

然而那只不过是我们的明喻。

人物是捏造的,急促是虚拟的,

讯息与人无涉。

我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它的视角很独特。首先它颠覆了人类固有的价值观,其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需要人类赋予它任何的主观思想。其次我认为这首诗充满着哲理。开头第一句就对沙的定义提出了怀疑。讲完了沙作者又讲了客观世界的其他事物,又讲了客观世界的湖泊、花、落日、风、云等几个物象。但这一切都跟我们平时的感觉是不同的,这样才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诗的前四段一直在讲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倒数第二段才开始转到人的身上。紧急的讯息也好,时光飞逝也好,不过都是人的感受和理解。庄子有一句话是讲“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就是我们常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物里面去。

最后是我自己写的诗,题目也是《尘埃》,内容是我关于尘埃的一些思考:

尘埃的相逢

是浪漫的互碰

以此给我们机会

来目睹阳光的神采

一粒尘埃遇见另一粒

成就一个奇迹

渺小却精彩

何能得永恒

人工智能已学会写诗

人又如何自诩万物之灵

唯有知晓万物易朽

才能获得不朽

万物化作尘埃

却终得永恒

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想到阳光是如何被人眼所看见的呢?是因为尘埃对光的反射,尘埃和尘埃的聚集其实给了我们机会,可以让我们有机会目睹阳光。有件很神奇的事,我原来在天津读书,天津常有雾霾,学校有一个楼,它中间有一个洞,每当雾霾很严重,早上阳光射过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指当一束光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的出现也就寓意着光可以被看见,丁达尔效应的产生一般出现在清晨或雨后,大气中有雾气或灰尘。

我觉得尘埃尽管很渺小,但是尘埃的聚集,却能成就一个奇迹。它虽然很渺小,但我们能看见的光却很精彩。

然后我又想到,怎么才能获得永恒呢?我们都知道万物都会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变本身是永恒的,所以我写“唯有知晓万物易朽才能获得不朽”。我认为人死了并不是终结,人死了之后会被微生物分解,最后化作尘埃,尘埃却能以另一种形式再转化到其他物质上面,这种循环和轮回就使得事物不朽,单位越小,其实越能长久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