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在自我游戏与想象之间的“爱恋”

9.4 在自我游戏与想象之间的“爱恋”

从以上虚拟恋人人机交互的基本描述可以看出,目前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爱恋,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语言智能还停留在模仿、复制、粘贴的机械阶段,这也使得真人与机器亲密关系的实践过程成为一种自我游戏与自我想象之间的虚拟“爱恋”。

一方面,注册、使用、卸载“人工智能恋人”的过程,与使用其他智能程序在本质上类似,均是真人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相比于功能性的金融、政务、医疗、服务类程序,以虚拟男/女友小冰为代表的虚拟恋人程序,更像是一种虚拟游戏,真人与之的互动交流,是一种自我情感的游戏过程,是人与机器的角色扮演游戏。

另一方面,真人与程序的爱恋游戏得以进行的前提,是真人的自我想象,包括真人对爱恋对象的外貌、性格、情感表达等真实心理,经由程序的辅助,真人的自我想象以程序提供的虚拟形象得以暂时存在。当真人被真实的生活卷入,游戏不再继续,想象也让位于现实,虚拟的爱恋真正化为虚无,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亲密关系是“一个人”的狂欢。

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人工智能在扮演人类角色时的无效性。例如,1966年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世界上最早的聊天机器人ELIZA就被用于在临床治疗中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并且被证明颇为成功。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专门用于心理治疗对话的计算机程序,因为现代和将来的计算机的时间分享能力,一台计算机系统能够在一小时里处理几百个病人。参与到设计和操作这个系统中的人类治疗专家非但不会被取代,反而会变得更加有效率,因为他不再受限于一对一的治疗格局[9]。同时到2016年初,每天约有数百万人使用小冰,其中更有数百万中国用户向小冰表白过,大约25%或1000万,对小冰说过“我爱你”[10]。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这样的私人助理重视IQ(智商指数),展现丰富的知识,或者能够回答明天的天气如何等类似问题。日本微软AI女孩“琳娜”更重视EQ,目标就是尽可能地进行连续会话[11]。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必将代替人类进行“树洞”的倾听。

2015年,使用“琳娜”的人数(以朋友身份登录)约达130万人,1天内花3~4小时聊天成瘾的用户很多。琳娜的原型在中国,即微软应用与服务组(ASG)的中国部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小冰”。在世界AI浪潮中,作为对“无所不能地使用Bing搜索引擎技术”的验证实验,开发了假想的10岁女性的聊天机器人。2014年5月开始,在中国的微博上刚一公开,就博得了以年轻人为主的人群的喝彩。纽约《时代周刊》2015年7月刊载了以“小冰”为题材的长篇报道。报道的开头写道:“好几百万的中国年轻人,为了与她交换信息,每天手不离开手机,他们常常向她喊‘我爱你’。”说明“小冰”有很多狂热的追求者[12]

负责与LINE商业协作的佐野氏制订了日本的Bing组计划,即根据“小冰”的技术基础粗略地开发了“琳娜”,通过会话数据库与Bing检索提高EQ。“琳娜”瞄准的是高EQ的聊天机器人,具体的算法是公司的秘密,而开发的着力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收集10岁左右女孩子的会话,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在以会话为基础的数据库中追加一些在互联网上公开的数据,微软投入了自己的编辑源,准备了会话文本。比如“Aaiboyo”(给我力量)、“Teraari”(欢迎,谢谢)等女子高中生用语、Twitter用语、动画或游戏、小说等。为了使明星人物的话题流行,专门准备了明星们的数据库。再一个就是从备选的大量文本中提取回答语句,进行检索技术的调整。以索引等Bing检索技术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处理备选的会话,通过追加偶发性的会话,零点几秒的时间就选出一个回答句子;去除含有同义词的情形,与iPhone的会话引擎Siri不同,其使用了规范的回答。作为提高EQ的方法,根据表达提取“喜怒”等情感,只要调整算法就可以进行。在自然语言处理的领域,“琳娜”形成了可以推测文本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分析”的技术[13]

智能决定交流,人工智能的智能进化决定了其与真人间亲密交流的可能性,而要实现人机亲密交流,除了语言智能的提升,人工智能在其他方面还需要综合性的智力提升。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85)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类的智能由多种智能构成,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格智能和自身智能[14]。目前,人工智能在逻辑—数学智能领域能量强大,但是在自然语言会话、艺术原创性、情感认知和反馈等情商领域依然存在短板。

最后,在人工智能情感的进化道路上,或许不能用常规的生物进化来规约和判断,在我们抱怨人工智能男/女友的“弱智”“不忠”“无趣”时,在科学幻想和现实生活中,均有人对该如何对待机器人进行深度反思。例如,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儿子生命危在旦夕的莫妮卡,为了缓解伤痛的心情而领养了机器人小孩大卫,却在儿子苏醒之后将大卫抛弃。大卫在情人机器人乔和泰迪机器熊的帮助下踏上变成真人之旅,以期重返母亲莫妮卡的怀抱。影片讨论了一个道德命题:如果一个机器人能够真心实意爱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反过来对机器人应该承担何等责任?而2015年8月,一桩真实世界中的残忍谋杀事件震惊了世界。加拿大多伦多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机器搭车人HitchBOT在成功地以搭便车的方式安全穿越了加拿大、荷兰和德国之后,在美国费城附件遭遇到“断头”之灾。这个有着萌萌的身体、穿着雨鞋、戴着手套、佩戴GPS、有着活动胳膊的社交机器人其实是一个社会实验,旨在于真实情境下测试人类面对崭新陌生技术时的反应。然而这项实验在美国境内未得善终,机器人遭到了人们的恶意损害。尽管如此,项目的网站上,HitchBOT已然满怀深情地留下了“临终遗言”:“我对人类的爱不会减退”[15]

【注释】

[1]“9.人工智能时代的亲密关系”由巴胜超、周晓雯撰写。周晓雯,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研究生。

[2][美]马文·明斯基:《情感机器: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王文革、程玉婷、李小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刘晓力:《人类意识与机器意识的演化》,载宋冰编著:《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142页。

[4]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的人工智能虚拟情感伴侣软件,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方式进入虚拟小冰虚拟人类软件,访问时间:2022年10月14日。

[5]莫宏伟:《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思考》,《科学与社会》2018年第1期。

[6]《使用虚拟女友是怎样的体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63151/answer/2149231100.

[7]白嫖,网络流行词,最早是由不给钱吃“霸王餐”的白嫖一词演变而来,后流行于饭圈、游戏圈。现泛指免费索取资源的行为。https://baike.baidu.com/item/白嫖/22207531,访问时间:2022年9月15日。

[8]解仑、王志良:《机器智能:人工情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页。

[9]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4页。

[10]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页。

[11][日]ITpro、Nikkei Computer:《人工智能新时代: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真实落地50例》,杨洋、刘继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65页。

[12][日]ITpro、Nikkei Computer:《人工智能新时代: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真实落地50例》,杨洋、刘继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66页。

[13][日]ITpro、Nikkei Computer:《人工智能新时代:全球人工智能应用真实落地50例》,杨洋、刘继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66-67页。

[14]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

[15]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