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31]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工智能作为一个艺术母题,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形象,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和思想解放也直接映射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代意义的科幻小说发轫于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疯狂科学家使用人类尸体及各种机器管线创造出形象怪异的怪人,并赋予了怪人生命,这本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可以被认为是科幻小说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的形象。而后的科幻作家们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无数存在于文本叙事中的人工智能形象。
科幻电影在电影史中占据极大分量,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在其后的发展中,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科幻小说作为科幻电影的文学母本被制作成动态影像,科幻电影中对于文学内容的视觉化表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和进步。
人工智能是影片构建科幻感、未来感的重要角色,它们有的作为填充电影世界观的背景板存在,有的则作为故事的主角出现。关于人工智能的畅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由弗里茨·朗执导的电影《大都会》,其中以玛利亚的意识作为蓝本制作的机器人玛利亚可以被视为银幕上最早的人工智能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人工智能不同,它的诞生更有着一种神秘学意味而非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科技发展迎来了一个高潮时期,太空探索和计算机科学迎来长足发展,其发展也反映在科幻电影及小说中,人工智能在银幕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非人智慧体形象千差万别,其诞生方式也各不相同,在目前科幻电影发展百花齐放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在进行形象的讨论分析之前将影片中人工智能或人造智能的界限厘清,以防出现不必要的误会。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概念的核心,应是人类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具有一定自主计算、思维判断等能力的产物,其进行思维处理和逻辑运算的器官/装置应是人类创造而非自然形成。因此,在这一概念的界定之下,部分影视作品中的克隆人以及机械肉体结合的形象等将不在讨论之列,如影片《攻壳机动队》中的机械与肉体结合产生的赛博格[32]。
从《大都会》至今,已经有数十部相关电影,影片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视觉形象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其形象的诞生除了影片美术设计要符合角色设定之外,影片拍摄制作的历史阶段、人们的审美取向及社会思潮都会对其形象的诞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其形象的诞生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的一种映射与表征。
通过对比研究它们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人形与非人形两大类。人形,即银幕上呈现出来的人工智能的视觉形象拥有人类的主要特征,如四肢、头、五官等;在这一分类之下,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类人肉身、全机械人形、机械结构覆盖仿真皮肤几类。非人形,即银幕上呈现出的人工智能的视觉形象不具备人类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运行程序、虚拟角色、计算机实体以及其他以机械装置为载体的角色形象[33]。接下来,我们选取影史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形象并对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