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人工智能主播助力新闻业的优势
人工智能主播借助AI技术进行新闻播报在电视传媒界也属先例,是我国新闻业态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其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将真人主持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也满足了受众的需求。AI主播助力新闻领域有以下优势和特征。
精准、及时、高效、多种语言的新闻报道。AI主播本质上是一种机器人,借助智能识别系统,进行一天24小时的循环播报工作,省时又高效,播报效率高且质量稳定,也避免了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播报效果。人与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机器人会按程序播稿,只需对照文稿输入后输出,这样的机器播报方式误差很小,比如口误、断句错误、字音错误等人为失误情况自然就不会出现。自AI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在新华社平台“上岗”以来,已参与春运、春节、“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播报新闻数量达13000多条,为受众带来权威、及时、准确的中英文新闻资讯[12]。可见,对机器人输入新闻文本数据,运行程序后就能输出实时新闻信息,并生成视频,大大提升了新闻播报的效率,使新闻时效性更强、信息传递也更及时准确。另外,AI主播“小晴”不仅颜值高,还精通多种语言,可在中文、日语、英语、韩语等多种语境中灵活切换,“两会”期间负责对外传递信息,国际范儿十足。基于海量面部数据的深度学习,借助人脸建模与唇形预测技术所捕捉的面部动作,利用语音驱动表情、口唇等动作,模拟人自然地开合嘴唇动作,最后展现出自然生动、媲美真人的播报效果。
多样性、趣味性、个性化服务推荐的新闻内容。从AI主播诞生日起,新闻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例如,在播报新闻时,增设更多机器人所擅长的大数据分析、图片、视频等形式,使观众能理解更有深度的新闻,同时也让新闻播报的形式更加多样化[13]。第一,AI主播实现了新闻播报多场景的延伸。在3D虚拟场景、AR、VR、MR等技术的加持下,AI主播摆脱了实体演播厅的束缚,转为虚拟场景中工作。还原和模拟新闻发生地现场场景,不断延伸主持场景,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更好地满足了新闻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需求。第二,AI主播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精细化把关、筛选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将新闻可视化,枯燥的新闻作品也变得更有深度和活力有趣。第三,AI主播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实时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反馈,对新闻进行有效筛选,进而计算出最佳的推送时间,如此一来,用户的需求可以被及时记录。只要新闻内容一更新,人工智能主播就会根据用户兴趣,向其推送,保证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满足用户对优质新闻的选择。
节省新闻制作的成本。就人力资源成本来看,在新闻生产的实际环节中,新闻片的配音主要由主持人独自完成。有时会遇到配音时间紧凑的情况,例如,新闻的配音稿件一般在距离节目开播前才出来,这就需要主持人高效率和更多精力的配音。这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人力成本的消耗。如若采取AI主播给新闻配音,既不会出错,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配音的任务,省时省力。例如,每天早上6点左右的腾讯、今日头条等一些推送的早新闻,大多并不是主持人配音,而是运用人工智能合成的配音,这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14]。AI主播可以有无数个分身,同时在不同的现场播报各种资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提高播出效率。就实际的费用支出来说,出于资历、物价等因素的影响,真人主播的工资一定是逐年上升的。但AI主播则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维护成本即可,一次性投资可反复使用,成本相对较低。
促进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发展。从伦理上来讲,AI主播并不能真正地取代真人新闻主播,但是却给部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的真人主播带来了危机感,可以增强人的工作欲望。另外,AI主播虽然能实现与观众简单的自然互动,但其终究是一种高级机器人,是非人性的,它不具备人类的情感、直觉、艺术、灵感等感性形象思维。面对AI主播的挑战,真人主持要稳固住自己的工作,就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人文知识,提升深度报道能力,促进主持风格的多样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