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①创作工具的智能化
博物馆文创设计“数据智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艺术媒介的突破为新的艺术形式奠定基础。“数据智化”依托于大量的原始数据库分析具体的结构特征、作品风格等形成数据编码,通过数据对GAN模型训练,实现计算机生成作品。2014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荷兰伦勃朗故居博物馆等与微软专家携手开发“下一个伦勃朗”(The Next Rembrandt)项目,对伦勃朗的绘画作品真迹进行风格、细节、主题等分析,2016年公布按照伦勃朗风格由算法完成的数据生成作品[49]。最终由3D打印人工智能画的一幅头戴帽子、面向右方的中年男子肖像画。
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在肖像画领域成就斐然。伦勃朗肖像画突出的三种技法:第一,绘画技法上“粗狂”的颜料涂抹方式,呈现可见的笔触和肌理感;第二,肖像画对人物表情的细节刻画深入到人物的心理、情绪,其写实画法通过画面直击内心;第三,伦勃朗的“明暗法”注重运用主色调统一的半暗效果,突出重点人物和营造空间感和氛围感。伦勃朗的光感画法影响深远,鲜明的艺术特点使伦勃朗成为现实主义画家心中的典范。
“下一个伦勃朗”项目生成的肖像作品利用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技术,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是2014年提出的深度学习框架。生成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大量伦勃朗油画真迹,捕捉其真实数据分布和判别模型相互对抗,最终实现生成足够逼真的数据。生成模型负责通过艺术家伦勃朗生前大量的油画作品,捕捉运用光感绘画风格、“粗狂”的颜料涂抹方式绘画技法,生成与样本分布一致的数据,让判别模型认为生成的数据是真实的。判别模型负责通过对作品中眼睛、鼻子、嘴巴等特殊部分进行几何分析,判断作品是生成的或是真实的。生成模型与判别模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直至判别模型无法区分,如此一来,精准的数据最终生成戴帽子男性肖像作品。
综上所述,“下一个伦勃朗”项目根植于画家的原作并且在文创的创作过程中加入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技术,促使文创形式的突破,最终再现伦勃朗“光影”艺术。项目带给博物馆文创设计的启发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发挥技术优势,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技术分析伦勃朗作品特色并且在文创的创作过程中,画作基于计算机算法总结大量的数据特征,更好地辅助人们理解画作的精髓,增加受众对原画作的认知,进而扩大受众的基数。由此带来的流量实现保护博物馆文物的目的。另一方面,设计师利用数据、深度学习框架、算法等技术实现创作工具的虚拟化。科技改变工具,工具改变文创形式,智能技术与设计的多样融合带给当代设计师新的灵感。
②博物馆文创设计“数字艺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数字艺术应运而生。数字艺术由计算机生成,既可通过互联网传播又可在实体空间展示,能够无限复制并具有互动功能的虚拟影像或实体艺术[50]。文创以数字艺术的形式推动新博物馆文创作品的诞生,并在互联网流通。根据“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比(表2-2),因实现工具的不同,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性。版画、水墨画、油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利用视觉感官通过画面色彩、构图、内容传达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表现人文性和艺术性。数字艺术形式多样,以数字装置艺术、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三类为主。数字艺术是文创作品的创作形式之一,利用计算机分形或算法等手段将存放在博物馆的历史名画转化成数字装置艺术、虚拟现实、网络艺术等可视化的作品。除此之外,数字艺术还通过视觉、声音、触觉、嗅觉等进一步强化用户不同感官空间,再现名画魅力。
表2-2 “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对比分析
1978年计算机专家洛伦·卡彭特(Loren Carpenter)将分形几何学和计算机科学融合。1983年Reeves提出粒子系统,解决分形数字化绘景非刚体景物模拟的难题。粒子系统是计算机图形学中自然景物的动态模拟的一种图形生成算法[51]。将流体看作粒子集,并给粒子赋予生命周期及其属性值(颜色、形状、大小、速度等),粒子通过不断改变形状、速度等,来表现动态变化景物的总体形态和特征[52]。新西兰声音设计师和数字艺术家杰西·伍尔斯顿(Jesse Woolston)的《色彩测试梵高概念》(Color Theory Van Gogh Concept)以粒子系统为基础,使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星夜》的笔触。作者观察和重新想象荷兰天才画家梵高1889年的作品《星夜》涌动中动荡的笔触,旋转的景色、山,直冲天的柏树等复杂的构图,诠释自己对作品的感触。通过钢琴声音和粒子系统,伴随钢琴声音的强弱,粒子的翻涌时强时弱,动态感受《星夜》中的笔触,从视觉观感上打破物理世界的限制,利用立方体粒子,从一个立方体内部发出粒子,粒子引入“随机处理方法”管理,在粒子生存和演变两个结构中从视觉效果实现《色彩测试梵高概念》,用粒子再现《星夜》。
数字艺术的诞生对文创的影响是多样的。其一,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创的结合实现创作工具的智能化,让文创在呈现形式上更具实验化、多元化和时尚化;其二,数字艺术形态下的文创拥有无限复制的特点,易于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介传播,使博物馆文创形态由线下实体向线上虚拟转型;其三,根据《色彩测试梵高概念》案例的分析,粒子系统技术手段在文创上的应用,使文创由静转动,通过动态化文创增强信息传递效果。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以静态传统艺术为基础元素如书法、国画、版画等文创都可以利用粒子系统技术,丰富其呈现形态,助力传统艺术焕发生机,使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