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数智时代文学的新变局[49]

3.4 数智时代文学的新变局 [49]

早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人工智能奠基人之一的德裔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就盼望着“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将拥有为任何一种或全部的人类功能构造发明的一种代用机器的技术能力,包括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的机器。”[50]经过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维森鲍姆所期待的这种机器便已经实现,在文学领域里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从小冰“写诗”来看,人工智能诗歌已悄然进入传统文学社会,美感的文艺学、古老富有魅力的诗歌将迎来一种新的体验感。小冰成为诗歌创作主体冲击了诗人这一诗歌创作主体的传统角色,从而引申到文艺学层面所带来的“诗人将死”的讨论。它既动摇了文艺学产生的基础,又促进了人工智能诗学的诞生,作为新的具身性存在也预示着人类将迈入后人类时代。通过具身性的理论依据分析,人类已踏入了后人类时代,在后现代社会的拟像与仿真充斥的大众文化大肆宣扬时,对于真实、虚拟以及超现实的主体又该如何判断。因此,将围绕小冰写诗带来的文学新体验为切入点,运用具身性理论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虚拟主体的存在之辩,以及人类主体具身性的后现代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