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人工智能主播助力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8.3 人工智能主播助力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AI主播虽打破了真人新闻主播一统天下的格局,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无法做到超完美的大范围普及,仍有众多艰难险阻等着AI主播去跨越。AI主播有明显的人工智能优势,所谓大势所趋,不可抵挡,然而“机械”“没人情味”“喜度低”等标签阻碍着新闻业的长远发展。如何走出困境,寻找到恰当的路径发展趋势,成为新闻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播报语言生硬,拟人化水平低。在新闻播报方面,绝不是机械刻板的文字符号向语音符号的转换。然而,AI主播只能进行“见字读字”的单一播报,语气较平且单调,词组之间、句子之间的衔接、停顿较为生硬和机械化,缺乏人自然发音的和谐感,偶尔也会呈现短期记忆丧失,信息超载的状态。因为人工智能主播是依靠智能算法和数据语料库来完成新闻报道的,有着千篇一律的主持风格和机械化的报道模式,缺乏人类的灵动与魅力。人与机器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真人主播具有生命的气息,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从业阅历,受观众喜爱的正是他们自身形象的个性风格和独特情怀,深深地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而AI主播只能机械地朗读新闻文本,所谓的个性、人情味、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激荡,观众在其身上是无法体会到的,甚至长时间接触会令观众感到乏味,产生排斥心理[15]

缺乏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AI主播不具备人的独特思考能力,因而无法深度解读新闻的思想和内涵,无法对新闻发展进行科学性、趋势性预测。新闻传播的意义在于揭示事实的真相,反映重大社会事件和问题,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今,大众对传媒节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思想深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主持人能够凭借其突出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知识背景吸引受众的关注。AI主播虽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却缺乏真人主播的决策、思维和应变的能力,缺乏对新闻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力[16]。AI主播由于没有人的思维意识,无法做到察言观色,也不能高度理解和感知真实的社会环境,只能完成命令式的内容表达,不能准确拿捏信息隐含的态度、情感;也不擅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温度,更不会一针见血、犀利睿智地评论新闻事实、表达观点;甚至无法像人类一样充分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和思想,缺少对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只能生搬硬套地报道新闻文本,无法进行深入思考[17]

情感表达匮乏。在目前技术条件下,AI主播的情感表达和叙事节奏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并不能做到对文字深层次的情感理解,不能做到“言志传神”。在播报时,主播要充分理解不同的新闻有不同的背景,融入情感使冰冷的文字变得有灵魂。而无情绪波动的人工智能主播的情感基调是固定的,只能模仿到表层现象,难以通过语音内容引起共鸣产生相应的情感,也无法表达文字的深层含义。也正是因为缺乏情感表达,人工智能主播播报的领域也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在疫情、地震等灾难报道或人物事迹报道中,AI主播不可能做到与人情感共通,自然无法传递真正有温度和情感的信息,因为它感受不到人类的喜怒哀乐[18]。AI主播虽然能借助机器学习、情感分析等模拟人类的表情和动作,揣摩播报内容的情感色彩,并预测听众的情感情绪,机械式地做出相应情绪反应,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算法程序游戏,缺失了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怀能力,少了一份人情味[19]。一定的情感态度是新闻主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倘若失去了情感支撑,新闻播报就会失去灵魂,缺乏感染力,而AI主播最终就容易变为冰冷的播报机器或软件,永远感受不到人类温热的情感。

受众与认可度低。人工智能主播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因机器人给予公众的感情体验是冰冷的,只要大众审美疲劳、新鲜感消失,就会重选真人主播。当人们感受不到温度、感受不到关怀、感受不到情感、感受不到共鸣时,就会导致受众对人工智能主播持有相对低的态度和接受度[20]。受众对新闻AI主播的可信度、形象拟人化和能动性的感知相对较低,意味着受众对新闻AI主播已经产生了负面的评估,即认为新闻AI主播不足够可信、拟人化程度较低、能动性较低[21]。另外,AI报道新闻多以大量的娱乐化新闻来代替较为严肃的硬新闻。如此一来,观众只能接触到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就会被某种特定的新闻蒙蔽,导致与其他方面的新闻信息脱节和隔绝,对自身发展不利;也会造成知识素养和新闻品位偏低,同时也不利于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