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元符号论下利用Artbreeder生成的MBTI形象的分析

(2)三元符号论下利用Artbreeder生成的MBTI形象的分析

①三元符号论下的MBTI人格理论

MBTI理论中的16种类型,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以ISTJ物流师型人格举例,组成其人格的四个维度为内倾、实感、理智与判断,用符号学的思维来看,用“ISTJ”来形容一类群体时,对象(object)就是要描述的群体,代表项(representment)就是“ISTJ”这个词语,而解释项(interpretant)就是使用“ISTJ”这个词语来进行描述的人。MBTI 16型人格的符号化过程见图2-9。

图2-9 MBTI16型人格的符号化过程

代表项“ISTJ”“ENFP”等词语通过一定的编码规则或者约定俗成用以代表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而描述人则通过代表项“ISTJ”“ENFP”等词语来解释与阐述这一群体是什么样的。进一步地,当将“ISTJ”“ENFP”作为对象时,“MBTI”这个词语就成为代表诸如“ISTJ”一类的词语,此时描述者、使用该理论的人就成为解释项。

在当代青年的圈层化交往中,青年群体往往以反语言的符号游戏建构起属于群体的独特话语体系。这种把个体和群体联系于符号系统的话语实践使得一种以符号互动和意义分享为基础的群体身份认同成为可能[44]。MBTI之所以能够“出圈”,是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恰当处理了圈内话语融入主流话语的基础上极力发挥圈内话语的优势,找准了当代青年圈层社交的痒点。在社交媒体中,人们擅长利用“ISTJ”这样的代表项作为社交标签,这种兼顾私密性和同质性的话语体系为当代青年在圈层化交往中建构起可辨识的文化身份和群体认同创造了新的渠道。

②三元符号论下的Artbreeder图像生成

在Artbreeder平台,生成肖像作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要合成的图片(可上传或使用在线社区分享的图片);其次,调整所选基础图片的风格(style)和面部(face)两个参数,风格参数越高,作品就会越呈现出某张图片肖像的风格,面部参数亦如此;再次,基于初步合成的图片,选择性地调整衣物(clothes)、头发和眼睛(hair and eyes)、表情(expression/emotion)、亮度饱和度(brightness/saturation)、颜色(color)、种族(race)、尺寸位置(size/rotation)、年龄性别(age/gender)、噪点(chaos)等9个参数,其中,每个参数下设1~6个二级参数,例如,种族这一参数下设有拉美裔(Latino Hispanic)、中东裔(Middle Eastern)、白种人(white)、黑种人(black)、印度裔(Indian)、亚裔(Asian)6个二级参数,参数调整范围为-100~100;最后,完成创作,将图片导出或者分享到网络社区。

以笔者作品为例,在控制其余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只进行单一参数的调整。对于基础图片,以50为单位对-50、0、50这3个参数大小下的初步合成图片进行记录;对于初步合成的图片,以10为单位对-50、-40、-30、-20、-10、0、10、20、30、40、50这11个参数大小下的图片进行记录。图2-10为只调整基础图片的风格参数,所生成的不同初步合成图片;图2-11为只调整初步合成图片的性别参数,所生成的不同合成图片;图2-12为只调整初步合成图片的种族参数,所生成的不同合成图片。

从结果来看,-50~50范围内的每一个参数都对应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参数叠加起来,就产生了多元化的作品。

以符号学的思维来看,用某个肖像来表示某个对象时,“对象”(object)就是要描述的人或者物,“代表项”(representment)就是Artbreeder生成的肖像,而“解释项”(interpretant)就是生成图片所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使用这项技术的人。进一步地,将某个肖像作为对象时,代表项此时就成为“种族”“发色”“性别”等可自定义的特征参数,而人工智能合成技术就成为解释项。针对Artbreeder图像生成,构建了图2-13所示的Artbreeder三元符号关系模型。

图2-10 不同风格(style)参数条件下的初步合成图片

图2-11 不同性别(gender)参数条件下的初步合成图片

图2-12 不同种族-亚裔(race-Asian)参数条件下的初步合成图片

图2-13 Artbreeder三元符号关系模型

从对象到代表项,经历了一个编码的过程,投射到Artbreeder符号化的过程中,就表现为某一个肖像被解构、编码为许多符号,符号再经过一定的规则组合,呈现为代表项的形式。从代表项到解释项,经历了一个解码的过程,人工智能图像合成技术通过解码规则解码代表项,从而来了解每一个代表项所代表的物体。从对象到解释项,经历了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人工智能合成技术作为解释项需要通过知识的“获取”与“学习”,扮演好符号化过程中阐述者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所参与的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实际上,从对象到代表项需要经历的解码过程,也是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加以辅助实现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解释项时,是在默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前提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这个符号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在构建基于Artbreeder平台的三元符号关系模型时,解释项不仅仅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更包含了使用这项技术的人。

③三元符号论下的基于Artbreeder生成的MBTI形象分析

此次分析的对象是基于Artbreeder生成的MBTI形象分析,前面已分别对MBTI与Artbreeder的符号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下文将以两个已经构建的三元符号模型为基础,展开对具体设计的分析。此次设计分析以笔者于2022年6月创作的MBTI系列虚拟形象作品为案例,由于MBTI有16型人格,篇幅受限,故仅挑选ENTJ(图2-14、图2-15)与ISFP(图2-16、图2-17)作为呈现案例。

从图2-14至图2-17可以看出,人物神态各有差异,使用Artbreeder符号化过程中的思路,我们将这四张肖像作为对象,那此时代表项就是人物的“发色”“表情”等符号的统一体,而这些符号又是由MBTI各个人格的描述所赋予的对应特征。例如,当T+J组合到一起,对应呈现的人物面部特征就是锋利理性、智慧的眼神;当F+P组合到一起,相对呈现出的面部特征就是神情缓和友善、面部饱满富有气色等。这个将MBTI的各个人格对应到具体面部特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一定规则来编码的过程。按照这个思路,可以构建出图2-18所示的基于Artbreeder生成的MBTI形象的三元符号模型。

图2-14 ENTJ领导型人格虚拟形象

图2-15 ENTJ领导型人格虚拟形象

图2-16 ISFP探险家人格虚拟形象

图2-17 ISFP探险家人格虚拟形象

接下来以图2-18所示模型对以上的四张肖像作品作出分析。就图2-14所示的ENTJ领导型人格女性虚拟形象,在MBTI编码规则的参与下,可以将“ENTJ女性肖像”这个对象按照种族、发色、表情、性别等符号进行解构,解构出的符号又按照MBTI的对应规则来与特定的符号产生对应关系:T(理智)对应下压的眉头,营造理智严肃的氛围;J(判断)对应锋利削瘦的面部轮廓,多个锐利的角度呈现该人格的理性果断特质;N(直觉)在该人格中是一种来自王者与生俱来的掌控感,所以对应的面部特征就是角度锐利精致的五官;E(外倾)相较于I(内倾)没有内敛的气质,相反是一种“霸气外露”的感觉,所以发型、瞳色等都对应相对夸张外放的特征。就图2-15所示的ENTJ领导型人格男性虚拟形象,古铜肤色作为代表项与领导者人格的野性、侵略性对应,白金发色与肤色形成鲜明对比,可以凸显人物本身夸张、外露的特质。图2-14与图2-15选用的人格语录是“我要荣耀向我俯首”,简单八个字可见领导型人格给人的压迫感和与生俱来的胜负欲。

图2-18 基于Artbreeder生成的MBTI形象的三元符号模型

就图2-16所示的ISFP探险家人格女性虚拟形象,在MBTI编码规则的参与下,可以将“ISFP女性肖像”这个对象按照种族、发色、表情、性别等符号进行解构,解构出的符号又按照MBTI的对应规则来与特定的符号产生对应关系:F(情感)对应圆而大的双眼,表现人物注重情感的特质;P(理解)对应饱满圆润的面部轮廓,面部的钝感呈现该人格的友善、同理心强的特质;S(实感)在该人格中是一种诗人与孩童般渴望与世界亲密接触的好奇感,所以对应的面部特征就是偏幼态的五官;I(内倾)对应的则是整体亲切友善的面部神情,而非E(外倾)般具有神色飞扬的特征。就图2-17所示的ISFP探险家人格男性虚拟形象,粗厚的眉毛增强了人物可信赖的感觉,发色与肤色相互配合,呈现出内敛的气质。图2-16与图2-17选用的人格语录是“感受这个世界吧”,表现了此人格细腻、同理心强的温柔气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针对作品的分析内容中,各个特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基于设计师个人的理解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适用于所有肖像的创作。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作品所呈现的仅仅是个人对于每个人格的理解,并不具有普适性。对应到模型中,其实这就是从代表项到解释项之间的解码过程受到来自不同人的主观影响,导致各自解码的结果各不相同,各有色彩。艺术创作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是符号的组合,也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即使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永远是艺术创作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