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计算机时代汉字设计的挑战

(2)计算机时代汉字设计的挑战

1981年5月1日,GB2312中国国家汉字编码字符标准正式启用,收入汉字6763个[19]。随着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汉字的字符集也在不断地扩充,目前最大的字库需制作7万多个汉字。在数码字体排印中,一个符合日常用字需求的最小中文字符集包含6763个字符,而在西文字体排印中,最小字符集仅需完整的字母表和标点符号。字符数量的悬殊导致了中西文在字体设计封面的差距,一款中文字体可能需要设计师以团队合作方式花一年时间去完成,而21世纪的西文字体设计大多由独立设计师完成。中文字体的庞大体量在客观条件上限制了独立字体设计师的发展,做一款中文字的巨大成本也导致了很难进行一些实验性、图像化的先锋设计尝试。

汉字的字形从象形、表意发展起来,时代越靠前,字的形体与义的联系越紧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隶变楷化、创制了大量新字之后,形与义的联系脱节的字就越来越多了。但是,从总体上看,汉字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尤其在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逐步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提、折、钩”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开始固定。因此,在分解汉字时坚持以形为主,兼顾音义的原则。

汉字的结构通常可以分为整字、偏旁、字根和笔画。整字、笔画分别可以看作是汉字的表层结构和底层结构,偏旁和字根是汉字的中层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汉字结构[20]

但是,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一路走来,不同程度地存在难写难认的情况。就算只是一个“点”,在不同的字里面,这个点的大小和方向也各不相同,尤其对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例如,Nikhil Sonnad曾经在Quartz发表过一篇文章,详细讲述了设计一个汉字字体漫长艰苦而又令人沉迷的过程。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图2-2),展示了言字旁在不同文字中有不同的大小和方向:

图2-2 言字旁在不同文字中有不同的大小和方向[21]

这也是相比五花八门的英文和阿拉伯数字字体,汉字的字体那么少的一个原因。从收集字稿选定风格,到修字、补字装库,尤其是进入单字精修调整阶段后,对设计师对局部与整体的权衡有极大的考验。偏旁间距、中宫辨识等字形问题,任何细微的调动都会影响整个字库的风格,复杂的字体甚至需要制作数年。

不论是创意字还是排版字,首先是设计需求的准确表达,创意字固然有品牌调性表现功能,而排版字也随着字库个性定制需求发展,开始有了更精准的设计需求。或从字体上要求,比如楷书、黑体;或从用途上要求,比如教科书体、电商体;或从人群上要求,比如女性品牌字体。这就要求字体设计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风格调整。

在中国,汉字设计特别是正文字体设计相比其他国家的文字设计发展相对缓慢,而字体设计往往又被混同于平面设计中。一段时间内,字体设计被单一等同于美术字或者VI中的字形表现,即创意类字体设计。

偏创意类的字体设计中,很多黑、仿、楷、宋等字体已经建立好的规则被设计师打破,却又缺乏当代的、适应新技术下的设计规范。设计几十个字还算容易,但是当字体设计进行到几千个字时,或遇到各种复杂的结构时,就会发现以前摸索建立的偏旁形态、结体规则遇到了困难,只好打破重建,如是反复,耗时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