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未来展望

8.5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未来展望

将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对照人工智能主播,事实上,AI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也可看作是一种人体的延伸,它既是对人类肢体、感官的延伸,也是对人类精神活动和思维过程的延伸。虽然AI主播面临的挑战是多元的,但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AI主播在电视新闻业的未来前景仍然可观。

在未来,AI主播的外貌、语言、音色、身份背景都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兴趣、职业、年龄、性别、视觉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其形态越来越能高度还原真人的外形,具有可塑性。除此之外,AI主播还可通过智能算法、AR/VR、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用户精准画像,并进行个性化分析,主动推送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新闻资讯、热点话题等内容,增加受众的依赖度[25]

目前还仅是“能说会道”的机器人,未来的AI主播或许能富有人类特有的情感情绪,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感知和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未来有可能超过人类的智能局限。可以预想到,未来的AI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最好的容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捷的服务。

目前的AI主播,虽然在人物还原、语音发音及细微的表情处理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越,但是智能化方面还普遍存在不足。在现实中,主持人不只是负责完成某一项单一的工作,还包含前期策划、编辑文本、现场采访、制作及导播等。因此,未来人工智能主播不仅需要提升形象、动作及语言等技术,还要引入智能领域的“采、编、播”一体融合。试想,将一条现场采集到的体育赛事报道,通过智能机器便携设备全程录制并及时剪辑主要画面,大约2秒出稿进行播报,这种时效性和准确度无人能敌[26]。又或者,未来的AI主播越来越有“感情”,无限接近真人主播,能运用数据与案例,为节目策划和精准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决策[27]。紧跟时代节奏,受众的需求更高,依托AI技术制订采编计划,创新播报形式,产出高效高质、符合受众的优质新闻作品。因此,在未来具备虚拟身份的人工智能主播可走出屏幕与观众互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未来新闻业和人工智能业融合发展的结晶。

AI主播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绝不局限于单一场景的应用。随着未来技术的成熟与市场认可度的提高,在广电、新闻、直播带货、医疗、娱乐文化、教育等领域大放异彩,从而形成多元场景的发展格局。例如,在直播带货领域,打造个性化虚拟IP形象,以线上+线下双渠道联动,刺激或唤醒用户潜在的心理需求,形成情感共鸣,触发用户消费行为欲望,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在教育领域,进行在线教育时,AI教师进行趣味化知识传授,以有趣的课程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使用多种网络资源进行实时互动教学,且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权威知识点讲解等,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28]

“AI+新闻媒体”的融合,为新闻业态开创更丰富、多元的可能性,革新了新闻的播报方式,加速了报道的传播效率,创新了内容的呈现形态,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AI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AI主播作为一代新生产品,仍有要改进和创新的提升空间,向着更加高效化、创新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同时不断推广应用于更多的领域。总之,未来的电视新闻业应该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真人主播的独特价值和个性风格,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自身能力,把AI产品看作一同工作的“战友”和“帮手”,使人工智能主播与真人主持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机协同、互补共赢发展。

【注释】

[1]“8.数智人的崛起:AI新闻主播”由高维嘉、巴胜超撰写。高维嘉,云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

[2][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3]李学朝:《从数字人到数智人,塑造全新生产力》,https://www.cet.com.cn/xwsd/3216163.shtml,访问时间:2022年7月30日。

[4]梁亚宁:《AI主播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9期。

[5]吴锋、刘昭希:《人工智能主播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及行业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6]郭琳:《“AI主播”技术挑战下新闻主播传播角色重构与策略优化研究》,《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7]本刊编辑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 习近平向大会贺信》,《中国安全信息》2018年第11期。

[8]胡丁珲:《国内AI主播的演变历程、发展困境与未来出路》,《中国传媒科技》2021年第6期。

[9]吴锋、刘昭希:《人工智能主播历史沿革、应用现状及行业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0]李颖、蒋启迪:《新时代AI与播音主持的融合创新》,《传媒》2019年第18期。

[11]曾润喜、潘颖:《媒体融合时代的计算新闻成熟度评价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12]王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新闻报道——以新华社AI合成主播为例》,《出版广角》2019年第21期。

[13]娄艳阁:《“AI合成主播”对新闻业态的影响——以新华社“AI合成主播”为例》,《传媒》2019年第3期。

[14]王焜:《智媒视域下中文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应用研究》,浙江传媒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5页。

[15]张蓝姗、任雪:《AI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应用与发展策略》,《中国电视》2019年第11期。

[16]万艳、王雪梅:《智媒时代AI主播的生成与启示》,《青年记者》2019年第26期。

[17]潘颖:《智媒时代AI合成主播的进阶演化、技术反思与发展进路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21年第18期。

[18]高维嘉、巴胜超、李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电视新闻业的变革与思考——以人工智能主播为例》,《创意设计源》2022年第5期。

[19]栗峥:《人工智能与事实认定》,《法学研究》2020年第1期。

[20]陈卫华、潘中康:《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传媒观察》2021年第5期。

[21]王忆希、吴福仲、王峥:《人工智能新闻主播何以被接受?新技术与社会行动者的双重视角》,《全球传媒学刊》2021年第4期。

[22]侯月、叶静妍:《人工智能时代电视新闻主播如何实现人机协同共赢》,《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第4期。

[23]王延森:《如何利用提问增强开放领域对话的系统性》,http://www.mooc.ai/open/course/532.

[24]陈昌凤、□斌杰:《智能传播:理论应用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25]陈卫华、潘中康:《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传媒观察》2021年第5期。

[26]万海英:《新时代AI与播音主持融合创新策略探析》,《中国报业》2021年第4期。

[27]陈梦:《“新基建”赋能我国数字内容生产与传播》,《视听界》2021年第1期。

[28]陈卫华、潘中康:《人工智能时代虚拟主持人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传媒观察》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