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工智能对博物馆文创设计的影响

(4)人工智能对博物馆文创设计的影响

破除“同质化”,创造新博物馆文创。程辉学者(2019年)统计,截止到2018年,全国各大博物馆开发340多种纸胶带并造成滞销[63]。韩晗等学者(2021年)调研发现,71家文博单位中,24家的冰箱贴大同小异,制作公司为同一家,有30家的丝巾总体风格一致,花纹略有差异[64]。现有的博物馆文创存在着如胶带、丝巾、茶杯等高度雷同导致同质化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丰富博物馆文创的载体形式。从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技术“下一个伦勃朗”项目到数字艺术《色彩理论梵高概念》,技术助力文创转型升级,设计出创新性强、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创,达到破除“同质化”的目的。

增强交互体验。博物馆文创虚拟和现实交织,新的体验方式主要体现在:第一,改变用户的体验方式,突破文创应用场景。从“遇见飞天”皮肤案例来看,手机媒介与生活的距离十分亲密,如何令文创走进生活,其实现方式可以与手机结合成为未来创新方向,打破文创载体的壁垒,使其破“圈”出行,达到文物“活化”的目的。第二,通过多感官优化用户体验。从“翰墨文心”展陈空间文创到曾侯乙编钟智能音箱的沉浸式体验来看,通过视觉、声音、触觉等不同感官强化用户与文创的互动体验感。第三,改变购买文创的体验方式。技术驱动心流和无摩擦体验方式优化用户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将心理学、设计学等结合,多角度优化用户体验。

有助于地方博物馆文创设计发展。地方文创发展不平均,从韩晗等学者(2021年)绘制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各省份文博文创总产值分布图[65]来看,各省文创总产值分布以文旅资源储存、开发水平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三个方面为主。由新浪微博数据支持,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2021年文博新媒体发展报告》中的文博微博城市板块,二线城市文博机构开设微博账号占比30.1%,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分别占比25.2%和24.9%,一线城市占比19.3%,港澳台地区占比0.5%。通过数据呈现出地方博物馆文创更加注重通过成本较低的线上平台宣传。“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创相结合制作出的内容易于在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对破除地域经济对文创发展的限制回到以文物为基础有积极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博物馆以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物为核心,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打造优质内容,形成互联网口碑“流量”,引起人们对文物的关注,促进当地文旅发展,实现文创收益并反哺文物保护,产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