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博物馆文创数字化发展现状
文创素材的数字资源管理。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是对原有的文物资源进行开发,使其“活起来”成为文创设计的素材库。建置藏品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存储并建置管理系统[46]。如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公开5万件文物藏品高清图片,其网页的导航栏根据文物的种类、年代、颜色等分类,方便精准检索。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将文物的内容数据化,为后期的文创设计奠定基础。
主体丰富,打造IP形象。文物的文化符号存储着中华文明与集体记忆[47],中国博物馆以文物作为基础进行文创开发,主体内容丰富,馆藏资源进行资源授权开发,其模式分为最有特色的馆藏文物单品单项短期授权、收取企业授权费馆外授权和博物院与企业联合研发三个方面。陕西历史博物馆IP形象“唐妞”是由博物馆与西安桥合动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以馆藏唐代仕女俑为设计元素,通过提取其符号打造博物馆具体IP形象。线上开发“唐妞”表情包、开设“大唐妞传”抖音号等,线下与支付宝、娃哈哈、西安地铁等跨界联名,线上线下结合帮助唐代仕女俑实现商业价值,扩大陕西历史博物馆品牌宣传影响力,反哺于文物保护,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技术赋能文创,文创载体形式多元化。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031亿元,同比增长15%。人工智能规模日益剧增,技术赋能文创设计,“遇见飞天”游戏皮肤、“翰墨文心”展陈空间等的出现,“设计”的概念不断被重塑,文创载体形式从实体转向虚拟,游戏、舞台、互动陈设等,品类多元化。众多非传统文创设计黑马杀出重围,打破传统文创界限,趣味性、互动性与文化性兼具,频上热搜,引领国潮新时尚。
体验感日益增强。文创设计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日益加深,体验感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点,在体验的过程中让文创成为情感的媒介,使之与用户建立联系。体验感增加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观念嬗变。现代博物馆的观念转变是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主体的理念转变。博物馆文创设计强调主体——人、客体——文创设计,二者在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将人作为感官综合体,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与文创多维交互。其次是政策支持。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科技应用水平,鼓励创新驱动,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传播力[48]。最后是技术的发展。伴随语音识别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创设计,博物馆文创设计体验感日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