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物发展过程中设计领域的分工变迁

(1)造物发展过程中设计领域的分工变迁

①艺术设计与造物

艺术,在希腊语和拉丁文中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学思想强调“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伴随“美的艺术”概念的出现,产生了大艺术与小艺术的区别:大艺术指绘画、建筑、雕塑;小艺术指所有的工艺。设计,在中国是个外来词,源于“design”一词的翻译,是指设计师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设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其领域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反映着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有不可分制的关系,广义的‘设计’将外延延伸到人的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狭义的‘设计’则专指有关美学的实践领域内,甚至只限于实用美术范畴内的各种独立完成的构思和创造过程”[67]。关于对设计概念的解读,多以围绕着人类创新性造物活动而言,如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颖的东西”;设计是“使人造物产生变化的活动”;设计是“旨在改进现实的一种活动。设计过程的产物,被用作进行这种改进的模型”;“一方面,设计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逻辑性科学的活动”[68]。艺术设计与造物的研究,在国内始于20世纪90年代,也是源于对“design”一词的翻译,是指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整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内容包含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艺术设计理解为设计师运用技能技巧将形式美感通过技术性的创作和创意活动实现造物的过程。

②造物发展和设计发展

人与造物的关系,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变迁,利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造物活动的核心,也是人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人类智慧的体现。人类历史各个时期造物各有特点,石器时期,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开始用木棒、石块和骨头制作成工具猎取野兽,人类早期的设计就是从关乎人类生死的猎具、衣物、掩体、武器开始的,此时的设计质量决定着设计者的生死。定居农业、手工业时期,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生活用品和省力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此时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设计者对产品和使用者极负责任,设计人员以工匠为主,设计目的是制造好用的工具。工业革命时期,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促使市场能够调节设计,机器化生产使设计从纯艺术和生产中分离出来,许多手工艺人加入设计师行列,此时的设计人员以美术家兼设计师为主,新颖的设计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促销方式,设计师引导潮流;设计由雇主决定,设计者更多的工作是改善机器使其提高性能,形成机器实施加工,人承担操作、控制和监督机器工作的关系。随后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设计专业出现,研究人机交互关系的人体工程学形成。二战期间,设计师成为正式职业被社会认可,人机关系从使人适应于机器转入使机器适应于人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出现和发展,人类进入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新的人机关系改变了人的工作方式,设计开始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人机和谐共存成为人体工程学研究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