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9]

2.2 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 [9]

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商场里的VR游戏、剧本杀体验馆的沉浸式剧本杀,还是博物馆里的数字展馆,在本质上都是沉浸式体验,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沉浸式因地而异、因项目而异的特点不仅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娱乐、学习、生活等不同类型的体验,还可以为各种传统线下项目注入新鲜感,一改线下被动型体验形式。通过各类个性化的情景模拟、强互动性的叙事语境、多感官包围的环境等将参与者拉进故事中,让其瞬间脱离现实环境,沉浸在电影或游戏如梦如幻的情景中。沉浸式体验致力于在向观众展示内容时为观众提供一种强烈的互动性、身临其境感,以及无限的想象力,这种“侵略”式的多感官体验,让参与者感受故事中主角的感受,甚至是成为故事中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沉浸式数字交互通过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让观众通过多元化且跨界的形式体验到戏剧“主角”的感受。

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用户体验”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由设计心理学家、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提出。体验式设计通过改善观众的视听效果,从而满足观众的需求,更好地传播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数字艺术设计需要体验式空间去直观地传递艺术理念,而体验式设计也需要数字设计给它带来崭新的表达形式,两者相结合就产生了沉浸式数字艺术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人类希望借助数字艺术和科学技术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以及思想碰撞。随着博物馆的多方向、多形式、多种类发展,数字艺术博物馆也应运而生。数字艺术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素材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出来[10]

国内沉浸式数字体验设计发展较于国外起步较晚,虽然体验项目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很多数字艺术博物馆急于求成,在还未确定自己展馆区位优势和特色的情况下,盲目模仿热点,缺乏创新和与观众的互动,导致各地数字艺术博物馆同质化现象严重。还有一类数字艺术博物馆,不顾数字交互的创意创新,一味追求在数字灯光体验方面的完善,这样做并没有带动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反而因为年代久远的灯光结构和光影,还有缺乏实质感的色彩氛围,越来越有“鬼片”的感觉。

国外的沉浸式体验起步早,发展经验丰富,沉浸式体验与娱乐活动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技术也已经较为成熟。国外的沉浸式体验的娱乐活动,注重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剧情的打造以及情景的再现。例如,近几年闻名全球的网红打卡点TeamLab Borderless数字光影艺术展,由日本艺术光影团队TeamLab打造,他们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利用光影和数字技术搭建出冲击游客视觉感官、瞬间将游客拉入场景的互动影像,从而引导游客去感受、去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性自我的终极问题。另一个值得推介的是加拿大工作室Moment Factory,他们因地制宜,根据所处城市的建筑特色,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图像融合技术,将视觉、灯光、声音以及特殊媒体效果与当地建筑相融合,营造了一种极具特色但又自然沉浸的环境体验。接下来以国外的TeamLab Borderless和国内的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为例,来探究人工智能时代下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的论题,走入用新媒体互动和沉浸式数字体验创造的梦幻虚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