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纸片人的可塑性
传统动画的制作以画师完成画稿绘制为基础环节。一集动画(按照25分钟、普通12帧率计算)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背后需要一个10人团队耗时2个月绘成18000张画稿并将其进行后期处理、配音、渲染。如若遇到宏大场景的画面制作或画面不流畅的情况,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动画的制作,无论在效率、音画合成、流畅度还是在质量、效果、成本投入上的优势都让人受益颇多。人工智能与动画结合,可以让AI对画面进行自动补充、按照剧本从AI中直接生成动画、做出极佳的场景效果、画面观感度提升。技术存在的对立效应提醒人们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的缺点无法避免。
举例来说,在技术转换时间上,推崇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制作3D动画的日本动画公司在制作《苹果核战记》《船长哈洛克》时,完成动作捕捉工作仅用时3个月,而将捕捉到的数据完善成动画却需要一年以上;在技术艺术表达效果上,动作捕捉技术尽管能准确记录记录者的动作并在画面中流畅地刻画出来,但由于被记录者动作变化的局限性,艺术表演形式始终不能多元、完善地呈现出来;在画面质量上,AI动画补帧技术把画面相邻的关键帧予以补充,令对应的动作画面过程更为流畅,但过度补充会造成画面模糊的不良视觉感受。
人工智能技术在制作动画时的角色定位是“助手”,减少冗杂重复的工作,人们依旧是制作的总领者。动漫作品可朝着立体、感官共享方向转型,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观赏形式更好地将作品进行呈现[29],技术缩减的分秒会激励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无限的创造中。
上述文字列举的动画产业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众多参与动画制作的人工智能中的一例,还有更多的智能科技在此行业中发挥着它们的优势。对于智能技术的投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完成重复性工作的高效率,也可赞同它为“零基础”动画师开辟的实践空间。但不可忽视的是,观众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在漫画里得以满足才是动漫创作者带给人们幸福的初心。动画与数字技术相辅相成,被不断沿用、革新的数字技术解决了动画制作的诸多难题;部分优秀动画作品展现的世界观图景可以为人类看向科技未来提供参考,是否能充分激发AI良性功能,最终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与尺度。
“艺术是十分个人性的自我表达行为”[30],艺术没有既定的形式风格,每个人的艺术作品是独具一格的存在,所有热爱动画的人们都可以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大胆地创作,将他们的故事从思想变成现实。当“纸片人”转换成可交互的“可塑性”三维存在、现实改换为数字粒子化浸入的动画场景,这将是一种全新、奇妙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同时,笔者期待在未来科技不断革新的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梦想,亲自制作一部属于自己的动画。
智能化、超现实让我们拥有哆啦A梦式任意门穿梭时空,每次转动门锁(即使用尖端量子科技,如脑机接口技术,与“另一个时空”取得对话),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别样的动画世界——脑中所想即为现实所现;对接无限领域的端口,脚下的土地变成可持续延伸的透明粒子方块——自身所在即为你的创作平台;一键换装后置身于自己的世界中,跟随主角的步伐一同阔步前行,开启一段全新的冒险之旅……笔者希望如此不可思议的事“虽迟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