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

(1)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数据爆发式的增长、计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成熟,人类迎来了人工智能概念出现以来的又一个发展高潮。这一次的人工智能发展与以往不同:基于大数据和强大计算能力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一系列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开始逐渐成熟;同时,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不限于学界研究,政府、企业等都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更是具有无限开发可能的载体,围绕其打造的产业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7]。人工智能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被赋能于线索发现、信息采集、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效果反馈等各个新闻实践环节。特别是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成为新媒体领域研究的一大焦点。

①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新闻生产环境

纵观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告等的传播面临迫切的转变焦虑,纷纷尝试用新技术构建新平台、探索多元性。例如,英国BBC广播公司和美国《纽约时报》等都采取了全媒体发展战略;《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新华社的“媒体大脑”等也采用智能媒体融合机制,及时跟进技术潮流。媒体融合在推动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同时,也迫使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发生转变。

人工智能使得“物”实现媒介化和终端化,为新闻业带来新的传播方式与连接模式,“物”与“人”产生深层互动关系,实现信息直接交互。人工智能为用户营造出新的信息交互场景,将新闻变成对话,从“看新闻”转变为“问新闻、答新闻、聊新闻”,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互动体验。新闻传播媒介超越了传统的“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平面划分,真正实现万物皆媒,现实世界与拟态环境的边界将进一步消融[8]

智能化数字技术催生的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使得人人都能参与到媒体传播中来,创新和丰富了媒体传播方式,推动媒介智能化发展。新闻传播速度的快速化和新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使传媒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②新闻信息采集的智能化

新闻采集,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活动,是新闻报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写好新闻报道的基础与前提。在传统采编流程中,记者通常是依靠对他人的亲身采访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而随着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新闻采集突破了传统的人工采集方式,走向了智能化采集阶段。其中两个较具特色的采集手段便是:无人机采集和传感器生成新闻数据。

2015年,“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由于现场残存着大量的化工产品,随时都有可能面临着二次爆炸的危险,记者无法近距离接近现场,无人机则代替记者大显身手。通过无人机飞临爆炸现场上空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影像捕捉,很好地完成了信息采集工作,而且航拍画面更直观地展示了爆炸事故的全貌。

同年10月,央视推出了新闻专题“数说命运共同体”,其中5位数据分析员用了21天分析了从GPS系统中所得来的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分析员从数据中得出,过去的一年中,途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海上货运量增加了14.6%,而全球航运总量同期只增加了3.8%。对于这个专题中核心数据挖掘来说,GPS系统至关重要,而GPS系统就是一种地理位置的传感器[9]

③新闻写作的智能化

当采集完大量的新闻线索后,新闻记者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整理、筛选,之后便进入到新闻写作环节。按照笔者本人做实习记者的经历,每天白天忙于采访和信息的采集且并非只跑一处,每天见报的稿件数量达1~3篇,字数在1000字左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逐渐应用到新闻生产领域后,新闻写作逐渐智能化,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闻稿件数量低的问题。

自2006年美国汤普森金融公司第一次尝试应用机器人记者,世界上第一篇机器人写作的新闻便诞生了[10]。随后,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投入到新闻生产实践中:美联社推出的机器人NewsWhip代替人类编辑写财报和体育报道;《纽约时报》使用机器人Blossom帮助编辑挑选出具有潜在新闻价值的热门文章;《华盛顿邮报》使用Truth Teller机器人来检测新闻的可信度[11]。国内媒体使用写稿机器人的实践相对较晚。2015年9月,腾讯财经率先推出了国内首篇“机器人新闻”——《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个月新高》。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使其专门为体育赛事及财经消息进行撰稿;2016年,今日头条推出的机器人记者“Xiaomingbot”,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每天写30多篇赛事简讯和赛场报道,随后“封面新闻”、《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推出“机器人新闻”。

④新闻播报的智能化

2000年4月,由英国报业联合会新媒体公司推出的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出世,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进军播音主持领域。其后一些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虚拟主持人,如中国的“Go girl”“言东方”“伊妹儿”和“江灵儿”,美国的“Vivian”,韩国的“Lily”等[12]。2018年11月,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由搜狗和新华社联合推出的以新华社主播邱浩为原型的AI合成主播“新小浩”登场,成为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13]。大会上,“新小浩”用中英文向世界播报新闻,成功地将“AI合成主播”一词印入人们的脑海,全球媒体和业界开始投以广泛的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新闻播报逐渐智能化。

继新华社亮相AI主播后,各大主流媒体陆续开始研发AI合成主播:以白岩松为原型的AI记者“小白”不仅可以模仿主持人声音,还可以与人进行交流对话、解答提问者的问题;百度打造的人工智能主持人“小灵”亮相央视晚会,在舞台上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拘谨”和“不自然”,还会与现场观众主动互动;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不仅在AI合成领域上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突破,更是把智能采编和播报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14]

与传统播音员和新闻主播相比,“AI合成主播”具有相当多的优势:一方面“AI合成主播”具有超强的复刻能力,无论什么题材,它都可以无怨无悔、不知疲倦地进行新闻播报;另一方面,“AI合成主播”还可以进行“分身”,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的频道进行不同的新闻播报,而且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工作,向受众提供新闻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