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从2016年开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等话题,让同学们以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思考。原本打算在2018年完成书稿,但是无奈其他课题写作内容未完成,故延期至今。

支持着笔者一定要完成此书稿的动力,除了在“引言”中提及的三个时间,还有一些其他社会事实,例如,与机器交流、互动是当代人的生活常态,而机器人的艺术创作,将机器人从普通的工业劳动力,升格到“类艺术家”的地位,这是笔者很感兴趣的部分。

另外,从学科来说,2019年教育部为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而批准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全国各地高校也纷纷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笔者所在的昆明理工大学也获批了人工智能专业,此书是笔者从艺术学视野对人工智能专业的一种思考。

本书的写作,是在诸多年轻学人的积极参与中完成的,感谢慈湘、陈栎丞、陈泉宇、陈西欢、陈爱彬、崔芷萱、段霞、郭瑞琪、高维嘉、姜佳娟、李梦萧、李虹宇、李海雪、李璐汐、李一来、李珂玥、李丹、柳佳明、梁湘、梁昊冉、刘晓萱、李桐、李婕、牟泽宇、欧阳慕蓉、谭晨、王欣媛、徐蕾、谢开怡、肖钧韬、岳梦真、杨灿灿、尹瑶、原开轩、周晓雯、张丽莉、朱婉婷、张逸、张粉。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各自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我们在对接写作论题、框架、内容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与诸位年轻人交流写作的过程,已然是笔者生命中美好的记忆。

在对文稿进行统筹编校过程中,周晓雯、慈湘做了大量工作。除了以上开列的作者名单,在组织文稿的初期,还有更多的写作者提供了他们关于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思考成果,但是书稿篇幅所限,未能将他们的文稿编入其中,留有遗憾。

感谢云南大学出版社的张丽华编辑为此书的出版所做的辛勤工作,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沟通起来却似老友。

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歇,当读者看到这些文字时,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一定有了更新的尝试和创举。希望未来的你,读到这些2022年的文字,能对我们的疏漏保持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