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自然的歌者

(12)自然的歌者

肖钧韬[44]:我从小冰的诗集里选的诗篇叫《自然的歌者》,诗原文为:

像老槐树的影子

自然的歌者或许能忍心地消散

宇宙

万年的时间

你们躲在园树

是大自然的机兆

他话中受的是云梯下的黑

孩子负着游惰的人们浮去

在小冰的程序页面里,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其获得灵感的视觉画面和她根据画面写作的诗歌。我个人对该诗的理解是:老槐树的影子作为大自然的歌者,哪怕在宇宙中经历万年的时间,也不会轻易消散。宏伟的自然让人们避于它的林荫之下,这是自然的恩赐也是给予的机会,成人的世界却充斥着黑色的谎言,只剩下稚嫩的孩子带着不愿改变的人们继续前行。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该诗的理解,不能保证其“想”或者“说”能传递出小冰的本意。虽然说小冰的诗歌创作具有其独特性,但是其中还是具有一些人工智能创作不可避免的语句不通顺的问题,如第三句的“宇宙”无法与上下文进行恰当的衔接,会给人带来一些无法理解的想象空间。

我选的真人创作是秦立彦在《诗刊》上发表的《迎春花》(组诗)中的第七首,叫《杨树的眼睛》,我来念一下:

我看着春天的杨树,它们也看着我。它们睁着许多眼睛,面向四方。那是它们一次次断臂后留下的伤痕。有的眼睛凌厉,有的柔和,有的惊诧,有的困倦。它们看见一个又一个春天,后来是霜雪,看见不同的人经过身旁。我走在杨树林里,被许多眼睛注视,知道它们在自己身后,默默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目光。

相比于小冰创作的诗歌,这首诗在语句意思的理解上似乎要好很多,内容不需要过多的解读也能够读懂它的含义。在经历过寒冬之后的杨树,在春天准备迎来的是自己的“浴雪重生”,作者行走在林间,注视着被寒风摧残过的残枝败柳,这些残枝代表了杨树观察着世间的“眼睛”,在数次的四季更替之中,杨树已见过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行走在林间的作者与这些杨树的眼睛进行了目光的交流。

同样是描写自然,小冰通过槐树的影子隐射到了社会,而秦立彦描述的则是自己漫步于杨树林间的所见,二者虽然都是在讲述自然,但也并不尽然。

接下来是我自己创作的诗,叫《大地的述者》:

阳光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小鸟在林间歌唱,静静地靠在大地的怀抱,山岗边袅起一片云彩,像花儿开放在湛蓝的天空里,在人间美丽的梦想,清香中飘来,生命潜入深邃的海洋。

这首诗是我读完小冰的《自然的歌者》之后对其进行仿写的产物。通过清晨太阳升起,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伴阳而起的生命,都被阳光与大地拥抱在怀中,山岗飘起的彩云,就像芬芳的花朵盛开在蓝天下,所有的生物都潜入了阳光与大地铸就的海洋里。

在阅读数首诗歌以及尝试创作之后,我认为一首诗,其实只是一件半成品,是需要通过读者的解读来完成二次创作达到圆满的。这种解读,甚至歧义解读的过程,就像给空杯子加注的过程,根据阅读者各自的学识、修养、经历、想象力、领悟水平等,完成对诗歌的加注、认定。

哪怕是人工智能作的诗,抑或者是我们真人创作的诗,对其理解的结果,或许是一杯茶,或许是一杯酒,或许是一杯咖啡,或许就是一杯白开水……诗歌文本的误读和歧义性,赋予一首诗歌以奇诡与曼妙。诗歌的不确定性,也是诗歌的诗性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