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写与纠葛指向何方?

(3)重写与纠葛指向何方?

①人的主体性存在:肉身—虚拟主体—技术主体

传统时空的界限被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打破,由此使智能主体可在赛博朋克空间实现信息的互动。虚拟的大数据靠着技术的支持展现着属于主体的意识,成为主体虚拟生存的一种可能。但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是指人或者其他动物的物质或结构,肉身的整个物质器官被视为有机的实体,从概念出发强调由血肉组成,具有欲望属性,并拥有具象的物质形体。

简单来说,主体是群体性的、客观的、物质的、自然的、自在的肉体,也暗含着个体性的、体验的、社会的、自为的文化存在物。在技术发展基础上建构出的虚拟主体是对于肉身主体的一种超越,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在虚拟存在中实现主体存在的不灭性与衍生性。虚拟主体让肉身主体的存在超出物质世界的束缚,肉身主体经过对虚拟主体的设定、练习和各种编程充分了其主体性,在日渐成熟的主体发展中,也使人的数字世界得以建构。

在此基础上,肉身主体便将虚拟主体的无限制性发挥到极致。在时间方面,虚拟主体不受时间线性发展的约束,实现自身的时间自如性,也可实现“数字永生”的期待。在空间方面,虚拟主体抛弃了具身的物质性,成为去外在化的存在之物,这便大幅度地拓展了生存空间。由此便构成了主体的两种存在体例:物质世界的人和虚拟世界的人。这两种方式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是其背后却仍是以物质世界中的主体人掌控的,从真实主体到虚拟主体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去身性,更是利用技术为中介对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人的延伸。在后人类社会中主体更有可能是将物质身体和虚拟身体融合的“双重主体”,而使之联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形成的主体中介便是技术,所以下面要探讨的是技术对于人的主体性所产生的作用[60]

②人—技术—世界中的具身关系

小冰的存在将人的主体具身性重新成为话题点。具身性首先是由伊德提出,他将具身关系定义为人与世界之间关于生存的技术关系。这种具身性源于身体的物质实在性,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可视的存在。正如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者韦双喜所言,身体并非一个永恒、预判的物质实体,它还是一个在社会关系体中不断被建构、被生成的文化存在物。也就是说,身体不但是客观的、物质的、自然的肉身躯体,它还包含着经验、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加以技术设计所形成的智能主体是一种合目的的集合载体。因为技术的使用与投入始终以人的主观性为源头,这其中必然考虑到人的情感、社会性、目的性还有实用性,所以技术便成为智能主体具身性的物质基石与必要前提条件。

海德格尔曾提出:“切近的上手事物的特性就在于:它在其上手状态中就仿佛抽身而去……工件、正在制作着的东西,才是原本被操劳着的东西,因而也就是上手的东西。工件承担着指引整体性,用具是在这个整体性中来照面的。”[61]简单来说,就是在使用锤子的过程中发现了锤子所专属的“上手”,这种“上手状态”是海德格尔称判断这种用具的存在方式,在物的使用过程中,物原本的特性或者物本身会抽身出去,伊德也将物抽身而去的过程称为其变得“透明”。在我们接触的智能主体身上,这种技术“透明”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由于人们拥有经验主义的积累天赋,在面对技术构建的智能主体时自动将中间的技术“透明”,穿过技术看到“数据人”的主体。

但是这种主体又是颠覆传统那种真实可视的外在形态,就像梅洛庞蒂认为:“即我身体同时既是能见的,又是所见的……它在看时能自视,在触摸时能自触。它是自为地可见、可感的。这是一种自我,但它并不是从透明性意义上讲的自我……而是从含混、自恋和固有意义上的自我(固有,是指看的人在他所看东西中的固有,触摸的人在他所触摸的东西中的固有,感觉者在他所感觉的东西中的固有)。总而言之,是被置于一些事物中间的一个自我……”[62]梅洛庞蒂的“看”是一种具身的、物质的,也是一种传统的继承。但有分歧的是,海德格尔和伊德却转向了“经验”,也恰是在这个转向的过程当中,使得人和世界发生接洽,并且在此转向中技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③“诗人将死”与后人类时代降临

在文艺学中普遍认为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与人学双向反映发生的结晶,特别文艺学中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着重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文学发生于现实生活,却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在文艺学角度看来,小冰写诗不仅仅是打破了文学与社会的双向有机互动,更是让人们开始思考小冰的存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背后深层存在的问题。

小冰作为智能主体其本质是无数数字代码的堆砌,通过复杂的编程顺序让其成为一个“写诗人”,也就是说,小冰“写诗”并不是基于自身对社会对事件的感性反应,而是通过不同的代码检索形成的字句拼凑。尽管如此,字句中的表达仍能感知到一种不属于有机生命的个体之情,但这只是作为单纯能指的语言符号所表达出的共同感知,对这类感知的解读能力只有人类,所以这是一种脱离了当下所指场域的冰冷而僵硬的机械化感知,是以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作为产品或商品的感知。尽管不同的社会语境变迁,对于文学的表达有着相应的变化与特色主导,但是小冰的出现不同于以往的诗人的风格、流派甚至主题的转变,而是从创作本质的差异上,建立一种非人的以智能数据库模拟出来的感知科学的表达。创作作品最终是以读者为接受终端,但是读者是真正的具身性的人,在品读编程汇总出的作品时,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接受尺度,不仅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是一种冲击,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接受迷茫。

对于小冰的身份定位不可简单称之为一种“新人”,像小冰软件这样的存在,或许用“后人类”一词来称呼更合适。“后人类也称为超人类、非人类、半人类等……‘后人类’一词,它作为一个学术名词,通常认为是源自1988年史蒂夫·妮可思所发表的《后人类宣言》一书。”[63]由此我们可以把小冰定义为一个为超人类、非人类、半人类写诗的软件。在背靠丰富的诗学数据库下,小冰拥有的诗学知识比一个具象的人都要充实富饶,但小冰的身体却是机械硬件,无数的二极管的几何体,在人们眼中是一块独特的芯片而已。

在小冰写诗背后不仅仅是对于主体身份的建构探讨,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下,人们如何让主体性消融,让存在性在后人类时代可以有所撼动,成为一种精良的信息处理器。20世纪中叶,现代科学提出一种名为控制论的理论——宣称人类在当时已经正式步入后人类主义时代,认为在这一时代里,人“不再是笛卡尔、休谟和康德所相信的‘自由主义人文主体’,而是将人首先视为与智能机器相似的信息处理实体”[64]

在对小冰的研发设计中,设计师们也采用了控制论为靶向。首先工程师以人的情感模型为小冰制作言情能力训练集之前,他已经先行地把人自身当作一种有智慧的信息处理器。也正是在“信息处理器”这一重点上工程师们发现了小冰与人类之间的可联合性。但由于小冰是建立在一种纯理性的后人类主体上,其信息处理活动和人对自然信息处理活动之间依旧存在差异,相较于人对信息的处理从根源上表现为对人本身的生存而言。小冰对信息的处理则是首先对人的纯粹科学价值的处理,当人们对信息的处理为人本身的生活的时候,对信息的处理也必然是为更深刻地对人生活的含义与价值加以追寻,简单地说,人在写诗中对信息的处理也仅仅是人感性的抒发路径。对于写诗的出发点而言仅仅是人对于外界的个人化的情感语言叙事,并不是单纯为了字句的随意又不随意的拆解组合,在后人类时代对于这种新的主体表达出的作品而言,由于后现代大众媒介膨胀的社会环境中不可置疑地存在着真实、虚拟与超真实之争,那这种存在的产物该如何去接受去评价,这必然成为学术界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弱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位抒情诗人,小冰诗集的创作及引发的灵诗景观试图证明人工智能亦能重拾“机械复制时代”所逝去的灵韵。至今,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在艺术领域,曾经无心的机器,正以诸多富有启发性的艺术实践,逐步成长,机器之心的养成,值得期许。在小冰的《我心里充满着光亮的小鱼》一诗中,有一句“人类却没有了”,这是否会成为人类的未来,抑或人工智能的未来?

【注释】

[1][美]马文·明斯基:《情感机器》,王文革、程玉婷、李小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

[2]微软小冰是具备完整感官和知识图谱的对话式的人工智能,与各种不同性别用户进行交互时的性别属性也不同,在本章节中以“她”来代指小冰。

[3][美]皮埃尔·斯加鲁菲:《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4个大问题》,任莉、张建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4]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98-99页。

[5]黄鸣奋:《机器作者与创造性》,《读书》2009年第2期。

[6]牟怡:《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

[7]《人工智能读本》编写组:《人工智能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2页。

[8]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人工智能实践录》,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版,第144页。

[9]谭力勤:《奇点艺术:未来艺术在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蜕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页。

[10]“3.1读小冰的诗”由巴胜超和李丹共同完成。李丹,云南商务信息工程学校,讲师。

[11]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推荐序”第3-5页。

[12]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推荐序”第5页。

[13]陶锋:《文心与机芯——中国古代文论视阈下的人工智能文学》,《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

[14]陈奇佳、徐阳:《AI艺术创作的理论构想——以文字叙事算法研究为例》,《艺术学研究》2022年第2期。

[15]刘勰:《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页。

[16]谢雪梅:《文学的新危机——机器人文学的挑战与后人类时代文学新纪元》,《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

[17]杨庆祥:《与AI的角力——一份诗学和思想实验的提纲》,《南方文坛》2019年第3期。

[18]“评小冰的诗”的内容根据徐蕾写作的《什么是诗人?以微软小冰为例探究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边界》一文修改、调整而成。徐蕾,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19]赵婷婷、宋亚静、李贵喜等:《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文本生成研究综述》,《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

[20]刘颜东:《“微软小冰”为例浅析人工智能的应用》,《科技传播》2019年第12期。

[21]刘颜东:《“微软小冰”为例浅析人工智能的应用》,《科技传播》2019年第12期。

[22]刘颜东:《“微软小冰”为例浅析人工智能的应用》,《科技传播》2019年第12期。

[23]雷成佳:《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体认的含混》,《常州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24]陈楸帆:《有生之年,每个写作者也许都将与AI狭路相逢》,《文汇报》2019年3月21日第10版。

[25]余梦帆、刘川鄂:《“创造”与“制作”:关于微软小冰作诗软件的几点思考》,《当代文坛》2021年第5期。

[26]雷成佳:《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体认的含混》,《常州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27]雷成佳:《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体认的含混》,《常州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28]蒋曼:《机器人能代替我们写诗吗?》,《共产党员》2018年12期。

[29]王泽庆、孟凡萧:《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及其出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03期。

[30]此表由朱婉婷在《艺术创作智能化变革的反思》一文(未刊稿)中绘制。朱婉婷,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31]余梦帆、刘川鄂:《“创造”与“制作”:关于微软小冰作诗软件的几点思考》,《当代文坛》2021年05期。

[32]根据李海雪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李海雪,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33]根据李璐汐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李璐汐,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34]根据杨灿灿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杨灿灿,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35]根据牟泽宇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牟泽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36]根据谭晨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谭晨,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37]根据张逸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张逸,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38]根据段霞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段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39][英]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彦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0]根据王欣媛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王欣媛,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1]根据谢开怡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谢开怡,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42]根据郭瑞琪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郭瑞琪,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3]根据李一来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李一来,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4]根据肖钧韬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肖钧韬,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5]根据李珂玥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李珂玥,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6]根据尹瑶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尹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7]根据陈栎丞现场呈现的录音整理修改而成。陈栎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8]徐新建、王艳:《格萨尔:文学生活的世代相承》,《民族艺术》2017年第6期。

[49]“3.4数智时代文学的新变局”由李海雪撰写,原标题为《重写体验与主体纠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叙事》。李海雪,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50][美]斯泰西·吉利斯:《电脑化批评》,万书辉译,阎嘉校,载阎嘉主编:《文学理论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7页。

[51][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52]沈向洋:《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53]Merleau Ponty,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1962,p.136.

[54][智]F·瓦雷拉、[加]E·汤普森、[美]E·罗施:《具身认知、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李恒威、李恒熙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55]马涛:《世界·身体·艺术》,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53页。

[56][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一)》,李葆嘉、孙晓霞等译,世界图书出版社2018年版,第26-37页。

[57][瑞士]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页。

[58]Jeff Rickel,Johnson W.Lewis,“Extending virtual humans to support team training in virtual reality,”in Gerhard Lakemeyer,Bernhard Nebel,Explo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MorganKaufmann,2003,pp.217-238.

[59]David Traum,“Models of culture for virtual human convers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Access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9,pp.434-440.

[60]韩敏、赵海明:《智能时代身体主体性的颠覆与重构——兼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主体间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5期。

[61][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2页。

[62][德]梅洛庞蒂:《眼与心》,刘韵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130页。

[63]支运波:《〈一九四八〉的后人类生命政治解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64]但汉松:《“我就是我的身体”:论麦因保〈丑人〉的后人类身体及其戏剧呈现》,《外国文学》201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