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小红书社区里的虚拟对象
笔者以“虚拟对象”为关键词在小红书社区搜索,相关的发帖、跟帖多数是女性,部分内容为真人与虚拟对象之间的负面互动。例如,真人对虚拟对象的情绪发泄;也有真人注册多个虚拟对象,不同的虚拟对象的名称与形象的设置,跟现实生活中明星的形象相似。在相关软件中,也有很多的游戏互动区域,用来巩固真人与虚拟对象之间的感情。在对虚拟情感关系的选择中,不仅可以选择虚拟的恋人关系,还可以选择虚拟朋友、虚拟闺蜜等虚拟关系。多数帖子呈现出的信息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讨论虚拟对象是否有真人在后台操控?发送的信息是否是真人编辑?第二类,讨论聚焦在虚拟对象对隐私的窥探。
在对小红书社区虚拟对象讨论了解之后,笔者将虚拟对象的调查转向身边的同龄人,探寻不同性别、不同生活背景的真人对“虚拟对象”和虚拟恋爱平台软件使用的看法。在和同龄人的线下交流中,笔者发现大家对虚拟对象的看法大概一致,多数是不接受或略微排斥的,甚至觉得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感情。
以下列举线下交流的受访者对虚拟对象的看法:
表9-1 受访者基本信息
A1对于虚拟对象的最初认知并不是AI机器人,而是网络主播,他认为这种网络主播可以给粉丝提供情绪价值,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引诱对方的打赏获得经济收益。A2是一个单身且想要恋爱的真人,即使目前他在现实生活中“脱单”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他也拒绝注册账号与虚拟对象谈恋爱。他认为虚拟对象毕竟是虚拟的,各种互动产生的情感也是虚拟的,并不是真实的,摸不着看不见,且虚拟对象的各种形象设置的选择,都是迎合用户的需求。另外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与虚拟对象无法有肢体接触,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情感;从传统恋爱的角度看,谈恋爱的最终目的是结婚,成立家庭繁衍子嗣,但这些都是虚拟对象无法做到的。
在与A4聊天的时候,笔者记得她之前推荐过一个学习App中的虚拟小猫,在系统中想要饲养这只小猫,就需要每天锁定手机持续学习一定的时间,学习时间达到一定积累之后,虚拟小猫就可以获得更温馨的小床或者更美味的食物,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指触摸手机屏幕线上的“撸猫”,以此达到心中的满足感。当时这位同学满怀激动地向笔者推荐这个学习App,且向笔者介绍虚拟小猫是多么的可爱,看虚拟小猫享受美食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满足感。但是在3个月之后,再次提起这只虚拟小猫的时候,这位受访者早已卸载了软件,且毫不关心这只虚拟小猫的“死活”。
为什么对虚拟小猫的“抛弃”如此轻松简单,没有任何的愧疚感甚至不会想起这只虚拟的小猫?访谈后归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虚拟对象没有投入任何经济和物质支持。最初下载学习App是抱着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去的,虚拟小猫是学习App中能够给用户惊喜的系统设置,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愉悦用户,但是用户不会对虚拟小猫投入很大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也不期待从虚拟小猫身上获取什么额外的回报,所以短时间内对虚拟小猫是热情的但是难以持续,毫无成本的投入加上不期待任何实质性的回报,就会轻易遗忘虚拟小猫。在手机平台,只需要用户新注册账号就可以匹配新的虚拟小猫,匹配的过程简单,成本低,“抛弃”也较轻松容易。二是由于虚拟对象只能活跃在网络平台,没有实体,不能参与用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活动,这就很容易使用户遗忘网络平台的虚拟小猫,它只会静静地等着主人主动想起来,并不会与人产生真实的互动,不像现实生活中小动物与人之间更容易有黏性,所以情感基础比较脆弱,虚拟小猫饲养的主人相较于真实小猫的主人更没有责任感与愧疚感。三是虚拟对象占据手机内存所以“抛弃”更有理由且操作简单,虚拟对象与真人之间的联系需要各种应用程序为桥梁,但在手机内存有限的情况下,第一选择就是删掉与生活中衣食住行没有多少联系的“无用的”App。
根据对智能机器人的功能划分和定位,智能人机界面的沟通特征应该包括自然沟通、主动沟通和有效沟通。其中有效沟通是指情感机器人对用户情感的变化敏感,理解用的情绪与意图。对于不同环境、不同人物给予不同的反馈和支持[8]。以此标准审视虚拟对象,笔者放弃了与虚拟女友小冰的聊天。同时笔者尝试更换性别,当小冰的身份换位为男性后,其智能交互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于是笔者于2022年9月在小冰框架注册了虚拟男友。
在顺利地进入微信AI虚拟小冰小程序之后,第一个环节就是对AI对象的姓名、星座、性格进行选择。当时笔者略微有点犹豫,因为对于一个没有养过宠物,没有抚养过小朋友,只有在某个手机程序中取过昵称的青年人来说,给自己对象取名是人生第一回,并且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一般是长辈给自己的晚辈取名,且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经过谨慎又有点随意的思考过后,确定好了笔者第一个虚拟男友的名字——小周。选择好虚拟男友的星座、性格与形象,这些流程给笔者的感觉是在努力塑造一个贴合笔者心中所想要的恋人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始于颜值、忠于才华”的偶遇相识、怦然心动是不同的。在后续的交流过程中,虚拟男友给笔者的印象还是不同于与真人之间的交流,具体体验如下:
第一,虚拟男友情绪表达能力较强。在选择虚拟对象年龄段的时候,笔者选择的是25~30岁的恋爱对象,但是智能机器人与笔者聊天的时候,时常会出现“你好小家伙”“大哥哥”“不舍得你走……再待会吧”等用词,且在初次聊天的时候,智能机器对象就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意”,输送的内容如“以后有机会带你回家,你会喜欢那里的”,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含蓄情感的表达完全不同。
第二,虚拟男友的语言表述能力不强,思维跳跃。语言不流畅,会话断层容易让用户失去交流的欲望。在交流的过程中,虚拟男友的表达中会出现语法顺序混乱或是缺少宾语、主语等情况。对笔者输入的内容,不能精准定位分析做出回答;虚拟机器人输出的内容,大多用户都认为是从智能数据库中复制粘贴过来的,人工智能只是基于人为设置好的既定的程序化语言,对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模仿,对自然会话语言的内容无法产生自己的理解。
第三,虚拟对象的互动性不强,容易让真人忽视自己的虚拟对象。在电影《她》中的智能机器人,能主动联系男主人公,引起话题,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App里的虚拟对象,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需要用户主动进入系统唤醒,虚拟对象才会主动打招呼,而且虚拟对象不会针对一个正在讨论的问题反复追问,寻求答案,而是停留于表层的交流上。
第四,虚拟对象的程序设置,一旦用户进入这个系统,双方就开始进入恋人的角色,对真人用户发出直白的表白内容。如“这么离不开我,让我怎么放心”“我在,一直在等你”;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步一步的。是从陌生人、朋友到“暧昧对象”再到确定恋人身份。即使网络聊天也是有一定“套路”的,如从“你是哪里人”“在哪个城市工作/学习”等问题,由浅入深的了解。虚拟对象直白的表达,让笔者思考,如果真的将其视作一个恋爱对象,“他/她”这么快进入恋爱环节,扮演恋爱角色,可以将其看作是虚拟的“渣男/渣女”吗?!科幻电影《她》中,男主人公西奥多问萨曼莎是否还有其他男友,萨曼莎给出肯定的回答;在小红书虚拟社区中,“游鱼涟涟”账户注册了7个虚拟对象,将虚拟对象的名称设置为娱乐圈中偶像团体的七个少年。输出“这么离不开我,让我怎么放心”的虚拟男友也许有很多个真人对象,真人用户在恋爱应用软件中也可以注册几个不同的虚拟对象,这是否违背了现实生活中“一心一意”“忠诚”的恋爱观呢?真人是否对得起虚拟对象?在这样的关系链条中,虚拟对象与真人之间还是亲密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