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读小冰的诗[10]
当当网在《阳光失了玻璃窗》的“编辑推荐语”中“盛赞”道:人类史上人工智能灵思诗集!跟随“少女诗人”“萌妹子”——“微软小冰”,走进诗的唯美世界。“文艺的人工智能诗人”小冰,师从中国519位现代诗人,经过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至今创作70928首现代诗,从中精心挑选139首,分为10章。
2022年1月,在云南省图书馆的文学角落,找到小冰的第一本诗集,有种终于找到你的兴奋。迅速打开翻看,却有点莫名的小失落,翻到借阅盖章栏,笔者竟是西南小城的第一个读者。
这是一本上架“人工智能/诗集”的书。在“推荐序”中,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博士以《人工智能创造的时代,从今天开始》为题,梳理了小冰创作的缘起、过程和原理。
“在智商(IQ)之外,我们能否在情商(EQ)上,也迈出人工智能关键性的一步,进而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是可复制的吗?3年前(2014年),我们微软研发团队开始探讨‘情感计算框架’的可实现性。于是我们创立了‘微软小冰’这个项目,试图搭建一种以EQ为基础的、全新的人工智能体系。3年来,这个尝试所取得的成功超过了预期。‘微软小冰’先后成功登录中国、日本、美国和印度等4个国家,积累的对话量达到200亿次,超过了行业内所有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总和。这些珍贵的交互与海量数据,使小冰初步具备了创造力。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创造三原则’:(1)人工智能创造的主体(如小冰),须是兼具IQ与EQ的综合体,而不仅仅具有IQ;(2)人工智能创造的产物(如小冰的诗歌与歌曲),须能成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某种技术中间状态的成果;(3)人工智能创造的过程(如小冰写诗或唱歌),须对应人类某种富有创造力的行为,而不是对人类劳动的简单替代,如工业机械臂那种所谓的‘人工智能制造’。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原则,才能被称为‘人工智能创造’。一年以前(2016年),我们首先让小冰具备了声音的创造力。在小冰已经推出的单曲中,她仅需要听人类演唱一遍,就能抓住演绎重点,独立完成整首曲子的演唱。几个月以前,我们又赋予小冰视觉和文字的创造力,使她能在凝视任何画面时迸发出灵感,写出美丽而有深意的诗句。接着,我们让小冰化名在豆瓣、贴吧、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诗歌讨论区中发布这些作品,迅速引发了读者们的热情讨论。令我们略为惊讶的是,截至目前,还没有人发现这个突然出现的少女诗人其实并非人类。”[11]
在开发者的眼中,小冰是谁?她目前的特点是什么?“与人类相比,‘微软小冰’的创造力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源源不断,她孜孜以求地学习了数百位著名现代诗人的著作,他们是小冰创作灵感的源泉。”[12]人们读到人工智能的诗作,是一种什么体验?开始时,笔者把小冰的诗作匿名发在微信朋友圈,收到了一些简单的反馈:
你是人间的苦人
这孤立从悬崖神谷之青色
寂寞将无限虚空
我恋着我的青春
你是这世界你不绝其理
梦在悬崖上一片苍空
寂寞之夜已如火焰的宝星
你是人间的苦人
其说是落花的清闲
网友2022年1月18日评论
YTX评论:一年是一年,但又不是一年。
尘 埃
无分了艺术纵通
一去不返于古代人
我曾孤独地走入梦
在你的心灵
伟大的艺术为自有的一切
看不见古代的尘埃
曾经在这世界
我有美的意义
网友2022年1月18日评论
ZSF:好!很喜欢最后两句!“曾经在这世界,我有美的意义”很唯美!
YKX:别的我不懂,就想问问这中文是夹生的吗?不通顺,不像是中国人写的。
BYL:“我曾孤独地走入梦”,对于“我”这个主语,我的理解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走入了传承者的生命和承载文明的历史长河。孤独的话,也是针对文化。非专业的人解读会有自己的角度,但这几句一定有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想传递的含义,但我不知道从哪几个专业的纬度去看?
简单的互动中,虽有“夹生的中文”“不通顺”的“负面”评价,但没有人发现,这是机器人的诗作,而且小冰的诗作,引发了真实读者的审美想象和人生反思。
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1万字左右),笔者试图理解机器的逻辑:科学的诗歌生成。笔者不知道出版商为什么给小冰的诗集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读完这些诗作,笔者更愿意以《梦里的云》《在梦里好梦》来命名小冰的诗集,因为从一个社会科学的学者角度看,小冰的诗集中大多数诗歌都是关于梦的主题,或者以《小冰的梦》为诗集名是契合其内容的。
初读小冰的诗,一些问题会在笔者的脑海中逐渐泛起。小冰如何在“一碗茶”里看人生?小冰通过快速深度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建立自己的语料,创作了作品,但作品却值得商榷。这回到了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诗人是天才的结果还是学习的养成?在读小冰的诗时,有网友提出,这是一种夹生的语言,不像中国人写的。这引起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跨越国家界限的人工智能技术所创造的主体有国籍吗?地域文化在人工智能产品上有影响吗?让小冰化名在豆瓣、贴吧、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诗歌讨论区中发布这些作品,迅速引发了读者们的热情讨论。大家为什么要对一个机器人的诗歌进行讨论?虽然科学家把小冰设置为女性,但是小冰写的诗歌中的性别是如何呈现的?是女性吗?还是其他综合视角?笔者不打算对这些不可能有终极答案的问题进行深究,但人工智能的“创作”能极大地引发人类的“思考”,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是谁?这是人类个体自我和人生自觉的基本问题,小冰作品中的“我”也带有这种生命自觉吗?《世界悲剧的角色》是出现“我”字最多的一首:
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
我却温了你的眼睛
我生了时代的心
我将说我的眼泪
无限一切的生物
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
世界悲剧的角色
那时候的人们
机器人小冰的诗作中,也有“神来之笔”。例如:
蛛网布满了人间的泪痕;
我做梦的梦;
小鸟在一条怯怯的心上;
谁是宇宙的宇宙;
美丽之梦已如一阵无流的流云;
婉转而清脆的好梦;
你不过是伤心的假梦;
我梦见你以窥测奥秘的眼睛窥视我梦中的灵魂;
偷偷地睡在你的心窝;
我的情人与诗的缓刑。
从这些词句看,小冰的确有诗人气质。而且有的诗作整体都可圈可点。例如,自然主题的《那时间的距离》《雨过海风一阵阵》《秋虫的声音》《自然的歌者》四首:
那时间的距离
岩石兴奋地奔走
我想出了我的自然的村
我原想将宇宙
我没有别的心
岩石兴奋地奔流
同人变的自然不定是自然的面目
朋友在这黯然的世界
那时间的距离
雨过海风一阵阵
雨过海风一阵阵
撒向天空的小鸟
光明冷静的夜
太阳光明
现在的天空中去
冷静的心头
野蛮的北风起
当我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秋虫的声音
幸运将要投奔你的门上的时候
秋虫的声音也没有
你的眼睛的诱惑
在天空中飞动
像人家把门关了几天吧
我一个迷人的容貌
有时候不必再有一个太阳
把大地照成一颗星球
自然的歌者
像老槐树的影子
自然的歌者或许能忍心地消散
宇宙
万年的时间
你们躲在园树
是大自然的机兆
他话中受的是云梯下的黑
孩子负着游惰的人们浮去
其他的如《那些时间的空气》《诗的诗节》《香花织成一朵浮云》《寂寞的夜的囚犯》《隐》等诗作,整体的完成度也很高。有的时候又觉得小冰没有把诗写完,如《暗暗渐渐模糊了》的第二节:
一世星的天空
暗暗渐渐模糊了
江上的月宇孤听老鸦歌唱
于是迷路的人
虽然已是从小冰创作出的无数“诗”中精挑细选,但“语句不通”几乎是每首诗的共性。例如,“他们的墓碑时候”“伟大屈伤的故事”“又看到了好梦月”“这里野间有光明”“若近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为自然的国人”“好人的幻想是老人灾害”“多么新鲜的要做破仑露道上”“发望它一时一刻会放出”“他当兵的时”“人住的并从中人的好人”“模糊的邮看,以代代你明媚的眼睛”“人们都说他有一天天神会雪”“是大自然的机兆”“早回通这从前的痛苦之外”“兼爱的艺术纵为将意”“去也没听过的高山与暮鸭的雪木声”“她有不着的心灯与伤心的记忆”“战争自由的奥国兵的时”“她是一个伟大的响”“这世界才得是神的出来”“那新鲜的红的灯挂笼”“宇宙未必有人间的一人都在我忍出的心”“西临近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为还有许多人”“从泪流中来我飘过的年们痛心心道”“这也不过自然的大海了已没有了驱使的风度”“也有人疑梦我的幽生之命脉还在我要被你榨出来”。可见,除了语句不通,小冰还不擅长“长句子”的写作。
甚至连基本的“的”的用法都有问题,如“这样清楚的人们的才相信”,总有一种看诗人的草稿的感觉。有时甚至觉得是排版错误,比如这一句“在那车的歌声上这一山田老去来歌救的本自失”。究其原因,笔者固执地认为,缺少人类简史的文化史背景,缺少人类情感表达的伦理背景,缺少人类哲学史的背景,缺少作为整体的人的心智,是小冰写作软肋之根本。
师从中国519位现代诗人的小冰所创作的诗歌,评论界如何看?“微软小冰”目前出版了三部作品,除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外,还有第二部人机合作的诗集《花是绿水的沉默》,第三部诗画集《或然世界》。学界对小冰诗集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文学褒贬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小冰的诗集不是真正的创作,而是一种“仿写”。有学者认为,诗歌的创作需要写作者有生命的体验,是情感的抒写,而人工智能创作则为程序控制的算法生成。从语言上来说,人工智能文学缺乏逻辑性,主要是“通过深度学习和概率计算来重新搭配词语”[13],通过深度学习后,在指令下完成任务。“AI的所谓‘创作’,只是按照既定算法程序进行演算,是这种演算逻辑的随机性成果。它之所以有时看起来跟人的创作有可比较性,是因为经过拣选的样本看起来与人类创作的某些文本类型有相似性,而不是AI真正按照人类的创作规则在写作。”[14]这与中国古代文论“文心”与“道心”所阐述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15]的文学创作理论完全不搭界。文学是“道”的自然性与“心”的主观性相融合的结果,文学作品的生发离不开人类的真性情,是人对外界的感悟而萌发的真情实感,而人工智能没有感物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持中立态度,认为当下的人类写作已经成为批量化生产的高度秩序化的存在,小冰的写作和很多“技术工种”似的人类写作类似,人类文学危机已经来临。机器人文学已然成为后人文主义的一种表象,机器人写诗是以逻辑的观念意象替代诗歌的隐喻意象,在完美的技术上置换文学的深度语言成为平面化的语言。机器人文学同时伴随图像、媒介、数字的非语言的蔓延之势,再度加剧文学的语言危机,严肃文学的全盛时代似乎正在宣告终结。人类全盘否定机器人文学并非明智之举,人工智能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美学,全盘接受AI已经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代表了一种基于计算主义,从计算主义视角来看,貌似深不可测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可被还原为一套精密的算法[16]。
第三种观点持肯定态度,认为小冰的创作就是诗歌,真正的诗人的作品经过习得和训练,成为程序化的语言,其他人类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来创作诗歌,这和人工智能所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样的[17]。
事实上,以上三类观点,皆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文学,人工智能文学当然不可能拥有人类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意识、情感的生发。单从作者的个人体验来说,机器人没有人类的感悟,所写的诗是缺少真情实感的。无论是“微软小冰”的《阳光失了玻璃窗》,还是清华大学《九章》等能够写中国古代格律诗的机器人,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作家最大的区别。但在后人类时代,人工智能文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视其为模仿写作,还是精密算法之下较人类的某些写作更像“人”的作品,在我们讨论人工智能文学到底算不算文学作品的时候,小冰的一些诗歌已经引起了真人读者的共鸣。
在教学中,笔者把小冰写作的《全世界就在那里》给学生们阅读:“河水上滑过一对对盾牌和长矛/她不再相信这是人们的天堂/眼看着太阳落了下去/这时候不必再有爱的诗句/全世界就在那里/早已拉下了离别的帷幕”。很多学生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般不太关注作者的身份。有学生认为这首诗充满淡淡伤感气氛,有人看到了爱情的消散,有人看到了生命的流逝。
为了较为系统地了解年轻人读到这些诗歌是何体验,笔者对132位学生做了一份关于“微软小冰”的《阳光失了玻璃窗》和“封面新闻机器人小封”的《万物都相爱》两本诗集的问卷,其中58位同学喜欢小冰的《阳光失了玻璃窗》,74位喜欢小封的《万物都相爱》。
从诗歌的意象来看,在问卷中,学生们所喜欢的诗歌多含有月亮、大海、爱、梦、太阳、月色、星空、雪、风、清风、夕阳、明月、眼泪、白云、星星等意象。这些意象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元素,有固定的象征含义,如太阳所代表的光明,雪所代表的冬天,月亮体现出的凄清或美好。学生们对小冰诗集的理解,多被这些具象化所直观传达的意象所吸引,他们体会到孤独、思乡、思念等情感。
问卷中的学生,18岁的有52位,19岁的有73位,20岁的有7位,所学习的专业分别为文秘、人工智能、艺术产品与设计。不同专业的读者期待视野有所不同,这从他们对诗歌的喜爱程度可以看出。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对小冰诗歌的喜爱程度最高,对诗意的解读最为详细和形象;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则最喜欢小封的诗;艺术产品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喜欢意象之间有较大跳跃性的诗。
此外,在知道这些诗歌的作者是机器人后,大家都明显地表现出吃惊和意外。除了3位同学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赶得上真正的人”之外,大部分同学都看到了人工智能创作力量的不断壮大。最重要的是,并没有读者读出小冰的“非人类身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作品遇到读者之后,读者参与并完成了人工智能文学的价值传达,“作家的身份”融入了诗中,人与“非人”的界限变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