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工智能设计引起的设计分工变迁

(3)人工智能设计引起的设计分工变迁

从制造工具的人到职业设计师,设计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设计→制作→销售”的工匠到“设计→制作”的美术家兼设计师,再到仅从事“设计”的职业设计师,设计分工一直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只要人工智能与设计的融合在持续,人机分工的变迁就会一直持续,对于大众来说,无须设计知识储备就可完成相应的设计需求,智能让设计具有更普惠的意义;对于职业设计师来说,智能平台能完成设计流程中的一部分工作,能让设计师腾出时间思考和提升学科交融、情感交互和用户体验等创意内容。

①基于大众的“人人能设计”

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他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这样描述:“人人都是设计师。每时每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设计,设计对于整个人类群体来说都是基本需求。任何一种朝着想要的、可以预见的目标而行动的计划和设想都组成了设计的过程。”[72]这里所说的设计涵盖一般设计(如计划、预谋、构思等),他认为设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一。可见,人人能设计,设计为人人,通过造物实现“设计”应该像坐立行走一样,是人类的基本行为。

在《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中,试图回答设计本身能不能算法化、数据化的问题,如何将商业逻辑和设计逻辑转化成运算逻辑,实现设计工作效率的衔接和提升。通过案例和行业数据材料来看,运算逻辑已经在一些领域成功做到了,海量的智能生成设计投入电商市场带动“双十一”单天销量逐年增长,智能平台几秒钟即可完成一个设计团队几天的工作,批量的简单快捷操作、低廉的设计价格、丰富的设计样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满意度。可见,智能设计又推动设计为人的本质,凸显了设计对生活和生活着的人的关怀,创造了更合理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所以归根结底,设计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以解决人的需求为己任,透过“人人能设计”的表象我们能看到科技“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参考上述报告中分析的“2017年设计行业整体脑机比”(图2-22),结合智能设计平台的现实表现,可以看到人脑和机器分工的研究和实践在不断深化,在一些机器擅长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参与式设计,用户、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积极的共同设计师参与设计,以应对重大问题并开发可行的方法来改善当前的体验或共同创建新的解决方案。参与式设计赋能大众,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设计上得到权利和能力的展示。如用户只需在鹿班平台上的各项模块中导入素材、输入主题、选择尺寸等即可获得商铺的Banner海报,享受商品的抠图、换背景、打标、消标等批量服务,商家不用聘用设计师,不用自学设计软件,不用等第三方机构安排日程,一切设计均可自主完成(图2-23),且费用低廉,节奏可控,同时借助新媒体快速、扁平的传播优势,引起大众的共鸣,出于本能的需求接纳和运用相关平台,并按自我意识主动参与造物行为就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事了。

图2-22 2017年设计行业整体脑机比[73]

图2-23 鹿班四项核心功能的人机分工情况

从设计中的脑机比和鹿班的人机分工情况来看,准确的技术切入点为大众提供了设计实践平台,让大众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促进者。阿里巴巴的设计团队沿着开放共享和普惠大众的战略规划探索未来设计的价值,从十年前的Ucan设计专业论坛,到2021年的阿里巴巴设计周,再到2022年的U设计周;从鹿班到阿里巴巴智能造字再到盒马创意设计,设计的美和设计价值在大众参与中不断升级,智能设计在提速进化以适应数字化的挑战和机会的同时,也在变得越来越深刻。参与式设计让大众在跟随智能平台一起共同探索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数字化和技术与设计伦理的同时也有机会同智能平台一起共建、共创、共享成果,技术广泛投入应用,驱动创新,普惠大众。

②基于职业设计的“人人都能设计”

职业设计师在20世纪前后出现,是商业和工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部分行业中,产品的销量取决于新的样式,对设计工作逐渐有了需求,职业设计师则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而出现。设计师作为一种社会分工,其职业内容不断变化,从负责“设计制作—销售”的独立工匠到专攻“设计—制作”的合作工匠,再到仅从事“设计”的职业设计师。机器生产的工厂模式需要进一步的社会分工,要求先设计再批量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设计的作用得以凸显。职业设计让专业知识和技能握在一部分人的手中,他们用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职业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内容界定,分工越细,意味着单一类别职业人员掌握的知识越集中,集中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形成“中心化”,工作就需要团队协作和资源调配,频繁的沟通协调对于企业、管理者和设计人员均有一定的成本损耗。人机协同设计,重新定义了设计分工,对职业设计领域带来了以下新变化。

第一,智能平台的数据整合和智能生成能力正在颠覆式地打破传统设计流程(图2-24),以前需要委托一个专业人员和团队完成的设计任务,现在可能仅仅需要打开一个网页或者App,执行一个简单操作即可得到结果。

传统设计中,设计者在完成调研分析、聚焦问题后还要花大量精力去收集信息,完成设计构思后通过计算机协助完成设计,但智能设计可以在用户聚焦问题后通过运算逻辑自动收集相关信息完成设计,直接解决设计者由于信息差限制设计能力的痛点问题。

第二,智能平台的普及运用会使传统分类中按工作内容性质划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和新媒介设计师等的分工界限模糊,促使设计者的跨学科工作能力得到拓展。智能设计以数据为中心,有多少数据就有多少智能,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因此,智能设计的本质是机器以超人的效率,重构众人的设计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人机分工还将继续变迁,但是设计者和机器未来的协同发展会呈现:人可以让机器越来越强,机器的强大更会促进人的强大。

第三,智能设计能够承担一般设计流程中一半的工作,而且主要承担的是“制订设计方案”“测试评估优化”“生产/生成”三个劳动和技术密集的环节,这让设计作为“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更聚焦。

图2-24 传统设计方式与人工智能设计的分工区别

设计分工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将更新和定位设计工作中的人机分工,新的分工也将促使设计领域产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职业。作为设计者,要将专业特长结合全局思维去规划发展,看清时代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做好分工协作;作为行业,要给人才优化提供机会,为人机分工合作创造平台,建立机制,激发创造力和协作的强大力量,实现共同进步。一方面,设计朝着人机密切协同工作的趋势发展,新的人机分工格局将让团队协作、跨学科协作、跨领域协作成为设计常态;另一方面,作为“人造物”的智能设计平台,正在通过数据整合和运算逻辑实现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工作体系建构,在新的人机分工格局中承担着大量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工作。透过“人人能设计”,我们看到智能技术在解决业务痛点、改善产出比、降低人力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智能技术让设计“去中心化”,普惠大众;智能技术让设计从业人员转变思维,思考定位,谋求新的协同发展。

【注释】

[1]水母智能设计:《人工智能设计:对设计的理解——从范式到内容》,https://zhuanlan.zhihu.com/p/459359388,访问时间:2022年8月27日。

[2]“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和艺术大师吴冠中教授共同发起,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旨在通过国际、国内艺术与科学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学术研讨,揭示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拓展和深化艺术与科学协同创新研究,提高艺术与科学的协同创新水平,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和谐发展。

[3]《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何为?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https://www.sohu.com/a/351670827_161795,访问时间:2022年8月27日。

[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https://www.ad.tsinghua.edu.cn/info/1264/15123.htm,访问时间:2022年8月27日。

[5]重现化学,https://www.envisioningchemistry.cn/about,访问时间:2022年8月27日。

[6]陈思静:《一切探索都不在于诉说一个答案——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观察》,《中国艺术报》2019年11期。

[7]《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9747031820 75017&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2年8月27日。

[8]《“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群展:呈现跨代际30余位艺术家作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995474477720121&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2年8月27日。

[9]“2.2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由欧阳慕蓉撰写。欧阳慕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

[10]张京成、刘光宇、蒋金洁:《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11]《被追逐的八咫鸟、追逐同时亦被追逐的八咫鸟、超越空间》,https://art.team-lab.cn/w/crows_transcending_space/,访问时间:2022年11月14日。

[12]《彩绘水族馆》,https://art.team-lab.cn/w/aquarium/,访问时间:2022年11月14日。

[13]《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开幕展“沙之书”作品简介》,http://new.qq.com/rain/a/20211031A02 RUY00,访问时间:2023年4月10日。

[14]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虚拟蝴蝶》,https://mp.weixin.qq.com/s/TAPXwnsoU0Uzcw8HU-Tdsw,访问时间:2023年11月7日。

[15]“2.3人工智能对汉字设计的影响”由李虹宇撰写。李虹宇,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研究生。

[16]何方:《实验性字体设计方法研究》,《包装工程》2018年第24期。

[17]张建国:《对经典字体的创新或将成为行业趋势》,https://mp.weixin.qq.com/s/0hbKjHYT2TGMx8TQxQZrMA,访问时间:2019年7月5日。

[18]刘晓茜、王方:《人工智能干预下的汉字重构研究》,《设计》2021年第13期。

[19]曹晖、于洪志:《字符编码标准的相关概念辨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0]祁素芳、刘士娟:《电脑汉字分解规范化的三项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1]Nikhil Sonnad,“We explain—in 280 characters—why Chinese users only get 140,”accessed December 26,2021,https://qz.com/1123244/twitter-why-english-speakers-get-280-characters-and-chinese-users-only-get-140/.

[22]IDEO,http://fontmap.ideo.com/,访问时间:2022年3月13日。

[23]Zoey:《IDEO推出交互式字体图谱Font Map,利用机器学习来排列视觉上相似的字体》,https://36kr.com/p/1721512689665/,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8日。

[24]IDEO,http://fontmap.ideo.com/,访问时间:2022年3月13日。

[25]爱可可-爱生活,https://github.com/howl-anderson/hanzi_chaizi/,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7日。

[26]瑞士科技文化中心:《AIZI/AI字/爱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hinese Type Design》,https://swissnex.org/china/event/aizi-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chinese-type-design,访问时间:2021年12月19日。

[27]kanji-rnn,http://otoro.net/kanji-rnn/,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4日。

[28]Sketch-rnn,https://github.com/hardmaru/sketch-rnn/,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4日。

[29]Yuchen Tian,https://github.com/kaonashi-tyc/Rewrite/,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7日。

[30]刑淑敏、梁冬泰、梁丹等:《基于风格迁移技术的机器人书法临摹研究》,《机械制造》2018年第7期。

[31]Yuchen Tian,https://github.com/kaonashi-tyc/Rewrite/,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7日。

[32]kaonashi-tyc,https://github.com/kaonashi-tyc/zi2zi/,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7日。

[33]Yuchen Tian,“zi2zi:Master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Conditional Adversarial Networks,”https://github.com/kaonashi-tyc/zi2zi/,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7日。

[34]Samaneh Azadi,“Transfer Your Font Style with GANs,”berkele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http://bair.berkeley.edu/blog/2018/03/13/mcgan/.

[35]在计算机科学中,鲁棒性(Robustness)是指一个计算机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处理错误,以及算法在遭遇输入、运算等异常时继续正常运行的能力。

[36]Yang S,Liu J,Wang W,et al.,“TET-GAN:Text Effects Transfer via Stylization and Destylization,”2019.

[37]Yang S,WangW,Liu J,“TE141K:Artistic Text Benchmark for Text Effect Transfer,”2020.

[38]驿窗,https://www.cjkfonts.io/blog/cjkfonts_allseto,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6日。

[39]方正手迹,http://www.myfont.me/,访问时间:2022年3月13日。

[40]汉仪字库:《首款人工智能字体阿里汉仪智能黑体正式上线》,http://www.hanyi.com.cn/newsdetails.php?id=163,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6日。

[41]汉仪字库:《2018 UCAN回顾!阿里巴巴联合汉仪字库推出首款人工智能字体》,https://www.uisdc.com/alibaba-hanyi-font,访问时间:2021年12月27日。

[42]“2.4 MBTI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设计”由段霞撰写。段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学研究生。

[43]翟丽霞、刘文菊:《皮尔斯符号学理论思想的语言学阐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6期。

[44]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11期。

[45]“2.5设计让文物‘活起来’”由岳梦真撰写。岳梦真,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研究生。

[46]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理论与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47]童清艳:《中华文物的数字化全球传播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48]《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中国文物报》2021年9月3日第2版。

[49]郑耀东:《边界的突破与扩展:对人工智能美术创作的理性审思》,《艺术百家》2021年第6期。

[50]杨嘎:《加密艺术:数字艺术向元宇宙迁移的“摆渡人”》,《美术观察》2021年第11期。

[51]高颖、郭淑霞:《虚拟现实视景仿真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0页。

[52]曹丹丹、徐青、朱彩英等:《基于几何模型和粒子系统的近海海浪动态仿真》,《地理空间信息》2014年第2期。

[53]杨秀清:《社会力量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尝试——以“敦煌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为例》,载《活化利用 创意驱动——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文集》,文物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页。

[54]宗少鸽、刘子建:《丝绸之路沿线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路径探析——以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为例》,《出版广角》2019年第23期。

[55]樊养余、胡斯强、郭哲等:《边缘优化的几何体信息反走样》,《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年第12期。

[56]腾讯研究院、中国信通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腾讯AI lab、腾讯开放平台:《人工智能 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8页。

[57]孙超:《增强现实环境下基于手势的自然交互》,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58]李德庚:《流动的博物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页。

[59]张慧姝:《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60]孙皓、郑歆慰:《人工智能云平台(原理、设计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

[61]李卫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革命》,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

[62]赵慧文、张建军:《网络用户体验设计及互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63]程辉:《博物馆文创产业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方向》,《包装工程》2019年第24期。

[64]韩晗、高洋:《我国文博文创工作“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建议——基于全国71家文博单位的调研》,《东南文化》2021年第6期。

[65]韩晗、高洋:《我国文博文创工作“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建议——基于全国71家文博单位的调研》,《东南文化》2021年第6期。

[66]“2.6人机协同设计的新趋势”由张丽莉撰写。张丽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研究生,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教授。

[67]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68]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3页。

[69]陈志刚、鲁晓波:《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变革和发展》,《包装工程》2015年第8期。

[70]蛙星人:《头像瞬间萌化!这个技术让你一键变身日漫主角》,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1188459631595850&wfr=spider&for=pc,访问时间:2022年11月14日。

[71]银宇堃、陈洪、赵海英:《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2020年第6期。

[72][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周博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73]孙虎、武月琴:《设计师的力量》,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