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BTI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设计[42]

2.4 MBTI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设计 [42]

随着MBTI与“捏脸”话题在社交平台的逐渐升温,一系列相关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些作品以其标签化的特征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而针对MBTI与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结合作品的讨论却屈指可数。皮尔斯三元符号论作为符号学经典范式,其三元一体的符号关系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基于三元符号论对MBTI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设计进行的分析研究,从对象、解释项、表达项出发,解构了设计的符号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符号化过程进行了反思,呼吁人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必须关注赋予工具意义的尺度。

在社交媒体上MBTI 16型人格成为年轻人热衷讨论的话题,“INFP”“ISTJ”正是MBTI 16型人格当中的两个类型。同样因其个性化受到关注的,还有一个各大游戏用来吸引年轻用户的功能——“捏脸”。“捏脸”指的是用户可以通过DIY人物的五官、妆容、穿搭等来创造自己独特的人物造型。从MBTI测试到“捏脸”,一种属于当下年轻人的特征开始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水面:他们通过个性化的行为来寻找个人的独特所在,以此来体现个人价值感,同时寻求同类的共鸣。近期网络上陆续出现了一些MBTI 16型人格的虚拟形象设计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基于人工智能Artbreeder网站(http://artbreeder.com)生成的16型人格形象作品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用人工智能来诠释“MBTI”与“捏脸”这样两个个性化的符号,人工智能在当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生成的作品又是如何引发人类共鸣的呢?一切都要首先回到我们人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