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人工智能时代的抒情诗人

3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抒情诗人

在《情感机器》这本书中,著名人工智能学者马文·明斯基为我们研究更高阶的人工智能——情感机器,提供了一幅详尽的路线图。

他指出:情感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在洞悉思维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思维的运行方式,提出了塑造未来机器的6大维度——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揭示了人与机器根本性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独一无二、足智多谋的原因,然后尝试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理解人类自身和发展人工智能上。毫无疑问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各国的研究者都将努力致力于更高阶人工智能的领域,但正如明斯基所言,只有当这些机器变得足够聪明,能够掩盖自己的种种缺点后,我们发明的系统才不会出现新的缺点。情感机器,这一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答案,还将让人类上下求索[1]

2017年,“微软小冰”[2]推出了人类历史上首部人工智能灵思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跟随“少女诗人”“萌妹子”——“微软小冰”走进诗的唯美世界,一时成为媒体转发、点赞、消费的热点,而对此作品的学术研究,却异常冷清。小冰的诗,是情感机器诞生的讯号吗?

人工智能写诗(文学创作)的理论逻辑,在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学巨著《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1957)中证明了其合理性:从理论上理解,语言能力源自语言中规定句式正确的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表示语言组织方式的知识,并且一旦你具备了这些知识(以及一定的词汇),你就可以用这种语言说出任何句子,包括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或是阅读过的句子[3]。从小冰的诗,环顾四周,机器人写作的实践遍地开花。

智能机器人的情书创作也早已发生。戴维·灵克博士(Dr.David Link)和塞德里克·基弗博士(Dr.Cedric Kiefer)的“爱情信函”(Love Letters)项目,旨在重建和再现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Ferranti MarkⅠ所生成的有趣情绪笔记。最初的“爱情信函”程序是由软件工程师先驱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Christopher Strachey,1916—1975)所写的,他使用了第一台通用计算机FerrantiMarkⅠ的内置随机生成器来生成表达和激发情绪的文本。戴维·灵克博士和塞德里克·基弗博士“爱情信函1.0”由两部分组成,在安装过程中,访问者与FerrantiMarkⅠ的功能性副本交互,该功能性副本传达了第一台计算机的不同组件和功能的印象。通过执行Strachey的软件的原始代码,它连续生成“爱情信函”。这些被投影在另一个位置的大屏幕上,在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它。项目的最后阶段是建造了一个控制台,类似原来的Ferranti的控制面板。这个运行“爱情信函”代码的控制台变成了一个艺术装置,体验者可以参与进来与机器人一起写爱情信[4]

2008年,圣彼得堡电脑专家在语言学家的配合下开发出小说创作程序PCWriter2008。它的“处女作”《真正的爱情》被阿斯特列利出版社接受,电脑程序只用了3天就完成了这本320页的小说的创作,而它写作的基础也是以几千本文学名著作为数据分析。PCWriter2008以托尔斯泰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的经历为情节主线,不过将背景由沙皇时代的圣彼得堡改成了21世纪的荒岛,写作时先由专家挑选人物,为每个主人公建档,规定其外貌、性格、语言习惯等要素,并设定作品的修辞风格。程序根据上述档案,按照既定要素衍生出各个人物对外界不同刺激的反应,并通过各类场面的设置诱发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PCWriter2008收录了19—21世纪13位(一说18位)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知名作家的词汇和表达手法,为小说提供了语言支持。尽管如此,电脑生成的文本还需经编辑进行润色[5]

2016年,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的研究者们选择了AI所写的微小说《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参加大赛。研究者们首先创作了一篇小说作为模板,将其拆解成单词和词组,再由计算机程序从中进行自由选择,从而“创作”出一部新的小说作品。“这一天,机器人可以撰写小说,可以优先支配自己的快乐,并不再为人类工作。”这段话出自一本科幻小说《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它的作者是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评委不知情的情况下,该小说在2016年日本“星新一奖”的比赛中通过了初审[6]

2016年,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创意图灵测试”(Turing Tests in Creative Arts)大赛,没有选出最终优胜者,因为人工智能算法未能创造出与人类媲美的故事和诗歌。此次竞赛的目的是了解人类评审员是否能区分出机器人创作的文字和人类创作的文字。在伦敦2016年科幻电影节上,由纽约大学AI研究人员开发的递归神经网络“本杰明”(Benjamin)写出了一部科幻电影,成为本届电影节48小时电影制作挑战赛的参赛作品之一。这部时长9分钟的电影名叫《太阳春天》(Sunspring)。2017年“本杰明”又写出了科幻短片剧本《这不是游戏》(It's No Game)。

2017年,百度CEO李彦宏的《智能革命》一书,不但封面和正文中的多个插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入了VR效果,可用手机扫描出视频、图片、声音,而且这本书的序言之一就是由百度人工智能平台“百度大脑”自己完成的。《权力的游戏》全球热播,吸引了众多粉丝,可是剧集和原著更新速度缓慢,让众多粉丝望眼欲穿。“权游”铁粉软件工程师扎克,创造了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将现有5卷共5376页文字全部输入系统,用“机器学习”从之前的原著中“汲取精华”,自动“续写”,对接下来的情节作出预测。虽然人工智能的创作肯定比不上作者的原创,但AI撰写的语句易于理解,部分情节的预测甚至和粉丝们的推测不谋而合[7]

2018年,京东集团AI平台与研究院为曲美家居打造的AI智能导购机器人是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三大AI能力于一体的会“吟诗作赋”的机器人,并可依据智能识别为消费者提供推荐与建议。“吟诗作赋”智能导购机器人作为家居行业的导购机器人,主要包含了以下三项功能:(1)识佳人。当顾客进入样板间后,京东AI研发的人脸检测、人脸属性识别技术能够捕捉并检测到顾客,并根据识别出的性别和年龄等多种标签,为顾客播放迎宾视频。(2)会作赋。迎宾视频播放完毕后,一只可爱的京东JOY将通过京东AI写诗的能力为顾客定制一首优美的现代诗,让顾客在家居卖场享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愉悦。(3)可吟诗。通过京东AI平台与研究部自主研发的语音合成技术为顾客读诗,根据曲美京东之家试运营期到场的顾客反馈,他们完全没有听出读诗的其实是个机器人。并且在听完AI为他们写的风格各异的诗之后,再听样板间的介绍视频,感受特别不一样[8]

除了创作艺术,人工智能还能评论艺术。由法国工程师菲利浦(Philippe Gaussier)和人类学家丹尼斯(Denis Vidal)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布伦松”(Berenson)便具有评论功能,它能判断是否喜欢一件艺术品并塑造艺术鉴赏偏好。布伦松主要记录艺术欣赏者们对艺术品的反应,然后用这些收集的数据创建自己的艺术喜好。布伦松通过右眼中的照相机获取艺术品的黑白照片,再传输至藏在博物馆墙壁后面的电脑中。机器人对他喜欢的部分和不喜欢的部分加以仔细判断,亮绿灯表示喜欢,亮红灯表示不喜欢。如果遇到他特别中意的艺术品,还会频频点头,露出微笑[9]

接下来笔者以《阳光失了玻璃窗》所引发的媒介景观为个案,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书写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