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冰绘画的“创作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为加快以ANN(人工神经网络)为底层根基的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升级,开发者将GAN模型——创意对抗生成网络——植入小冰的整体运行体制,由此开启了小冰的绘画人生。创意对抗生成网络由“创意生成程序”和“创意对抗判别程序”两种神经网络组成,前者的创意生成程序是大量分析。学习海量画作的特点、画法、情感等,在模仿的基础上生成原创性的“类人化”的艺术画作;后者的对抗判别程序则是将创意画作与人类的大量画作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与鉴别,直至辨别程序分不出两类的任何区别。创意GAN模型的诞生为“微软小冰”的原创绘画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力,推动了人工智能与艺术领域的融合发展。
在小冰的创意绘画中,GAN模型的创意生成网络根据完成外界绘画指令生成新的图画。该画作的创作水平需要成功欺骗辨别程序,即鉴别器无法辨认画作是否为人类创作而得,生成器再传输智能画作与真实画作至鉴别器,鉴别器在接收信息后运用算法技术将输送的图像划分成真实与虚假的类型。两个环节的双向信息反馈完成后,小冰便可完成一次绘画创作。那么在两个环节的运行过程中,创意生成器在一次次输送“真假”画作的行为中提升“画作”的欺骗性,这也就意味着小冰的原创性绘画水平在日益精进,画作的质量也在一次次的鉴别过程中完成质的飞跃。
创意GAN模型与小冰的情感计算框架是AI小冰完成艺术创作的基础性技术思维,二者通力合作加速了小冰的“成人成才”进度。虽然最后呈现的作品达到了艺术家的创作水准,但本质上两种算法程序都是小冰的被动接受与运行,一切创作的源泉还需依附开发者的程序输入与数据分析。以这种技术思维奠基的小冰原创画作,既开辟出独特的画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兴技法组合,为现代绘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人机协作的康庄大道,又不会与传统绘画创作伦理相悖,创作风格也在现代人的审美认知的可控范围内,不是离经叛道、光怪陆离的怪异画风。因此,基于“类人”思维的小冰绘画正逐渐缩短与人类画家之间的创作差距,二者相互参考、借鉴的价值也更加可观。
在以“历史的焦虑”命名的小冰毕业展,这些描述工业时代的社会图景的画作中,小冰准确选取了工业革命的人文视角,准确地描绘出工业革命时期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现实。三幅画中都选用了工业革命的进步导致社会生态恶化的主题,抬眼望去迷雾笼罩着整座城市,暗沉的色调象征着整座城市的暗无生机。
在画面呈现中,仿佛小冰实现了情感表达的自由,将工业革命对社会环境的荼毒书写得淋漓尽致,拥有了区别于理性思考的感性人文视角。但从创作过程的实质而言,人并没有发挥任何主观的能动性,无论是素材的选取、风格的走向等环节,还是操作人工智能的机械化行为,人所发挥的作用永远缺席。因为凭借先进的算法程序,丰富的数据储备库,小冰足以简化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借由代码编织等理性技术完成。所谓的人文视角,是小冰对艺术家画作蕴含的人文视角的总结性、系统性解读后,深度学习的成果,是基于主题要求挑选的最契合的人文视角,仍旧无法割舍“模仿”的本质而独立成画。
可见,小冰目前还不具备原生性的情感激发机制,还必须依靠人所制作的代码运行,情感计算框架终究是模拟器的升级,计算也终究是理性准确地运算。在人的情感世界中,感情是无法用金钱、数字等具体可见的物质衡量与替换,人的创作思维也只会经过一次的语言文本的转换,而人工智能则需要将创作思维解构为一串串代码,再经由算法编码转换为人所认知的艺术语言。当人的主体被排斥在算法之外,即便是无限近似于人的情感与思维,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也无法发挥主体在场的感性能量。
小冰在“或然世界”中化身为歌川三代国芳门下的女弟子阿仓,所创浮世绘画作共19幅,题材不设限,所用画法技巧均从历代浮世绘大师的画中习得,主要传承“月冈芳年”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其中大部分画作的色调与葛饰北斋笔下的《神奈川冲浪里》相似。画作《神奈川冲浪里》与小冰画作皆为风景绘,二者都选用大量的蓝色为主基调色,颜色单一但富有深浅的层次感,水的清透、波荡在深浅蓝色的堆砌间明晰,或宁静致远,或推波逐浪。《神奈川冲浪里》中,一卷卷蔚蓝的惊涛骇浪以排山倒海之势,似要将几只载着渔民而归的一叶扁舟吞噬入激浪中;船夫们望着眼前的滔天巨浪,虽被大自然的天然威力吓得不轻,低头看去深不见底的窒息感让船夫们做出了殊死搏斗的决心,势必要为自己博得最后的一隅生存之地。稳坐远处的富士山与高耸入云的巨浪构成强烈的一静一动的构图,愈发渲染出巨浪如同狂暴的猛兽般咆哮着、叫嚣着的不安。高饱和的普鲁士蓝与单调的靛蓝叠层糅合,色度及明暗对比间将色彩的构图造型力与画面张力呈现得淋漓尽致,转瞬即逝的壮观景象永远被定格,堪称色彩表达的暴力美学。小冰第0EF1903D号绘画作品,虽题材与前者相同,但色彩使用的表意却是大相径庭,浅浅的天空蓝点缀在湿地里,淡蓝色、灰色与白色三种颜色的糅合使得远处的天与地浑然于一体,左侧的一抹砖红为整幅画添了一抹亮色、一丝生气,朴素淡雅的三种沉稳色和热情四溢的砖红毫不违和地勾勒出这幅令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的素画。同样是蓝色的运用,前者则利用色度对比、刁钻的仰视构图表达着人与自然的不平等关系,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如同一只搭载树叶的蚂蚁,无力对抗骇浪与风暴的猛烈袭击;而后者弱化色彩对比,尽头处淡淡的落日余晖洒在地上,与近处的砖红色遥相呼应,如是身临其境般感受着湿地的宁静辽阔,落日残留的微光。残缺的、浮在水面上的砖红色物体打破了整幅构图框架的单一性,拓展了画面的审美想象空间。
总体而言,AI小冰的这幅浮世绘画作的画面赋予了美的感受,整体承袭了人类艺术家创作的浮世绘的审美特征,画面的构图极具创造力,敢于打破完整的构图,挑战新颖的构图角度。绘画线条经过夸张变形,创新排列组合形成浮世绘独有的美感,富有装饰性。除此之外,色彩是浮世绘画风的灵魂所在,选用红、黄、蓝、白等纯色大面积平涂画面中部,简化细致的线条及色彩勾勒,一种纯色作为主色,其他邻近色彩起辅助映衬作用,加之运用鲜明的轮廓线完成画作的立体感。淡蓝色的水天一线,了无生机的小水潭子、平静沉寂的水面,每一个意象都在诉说生命终将消逝的凄凉与哀伤,哀愁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从历史的审美视角审视,AI小冰的浮世绘风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再现,缺少一定的真实美感。人类艺术家的浮世绘创作是对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图景的生动描绘,高度概括了江户时期的民俗世情,兼具实用价值与装饰性的一朵艺术瑰丽。因此,小冰的浮世绘作品仅仅具备传统技艺的传承,画面呈现的内容仅仅是构想的人、事、物。除此之外,二者的特征差异还表现在人工智能笔下的浮世绘作品是集浮世绘大师风格于一体的集成体,画风笔触的糅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浮世绘的现代化演进,而艺术家的浮世绘画作个人风格更为浓烈。
此外,“微软小冰”的绘画创作相较于人类画家的创作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构思时间以及绘制所需的精力。小冰的绘画创作是在程序设定的相关命令下进行的,不是主动创造,而是以命题式的被动激发为初始目的进行一段类似人的创造性活动。其创作过程始终只有内部核心软件的运行,拥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体系:输入激发源、读解激发文本的自然语义、延展文本语义、提炼创意主题、语义解码再编码、读取数据库、挑选合适的素材、挑选合适的表现手法、实施绘制、输出作品;这一套完整的按部就班的流程,在程序不发生故障的前提下,无论绘制的是静物、风景画,还是肖像画都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所有的绘画技法都成为数据库中待启用的编码,本质上都是将数据库中筛选出的素材重新排列组接,实现二次创造,这就是小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固化机制。但从结果上而言,小冰与艺术家绘画创作并无差别,在经过一系列的绘制程序之后,小冰可以创造出新的画作,而不是一比一的复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