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2)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Aiiiii Art Centre)是2021年在上海成立的一个人工智能艺术机构,该机构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是一个致力于人工智能艺术探索和孵化的平台。该项目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由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Filippo Fabrocini、算法设计专家Kostas Terzidis,以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周捷共同发起和领导。作为国内首个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艺术孵化的机构,艾厂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艺术前沿的开拓者和推广者,探索创意的未知边界和可能性,旨在为当下人工智能艺术的挑战、实践和创意提供更为丰富的见解。

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的开幕展“沙之书(The Book of Sand)”,以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975年的短篇小说《沙之书》为引子。邀请观众以小说中“我”的视角,感受那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使人着迷又令人惶恐的人工智能创造力,置身它所营造的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13]。《沙之书》整个作品都是由设计师与机器共同完成,当设计师使用智能算法进行翻译和语言生成时,机器就已经参与了作品的生成过程,并在翻译和语言生成时对作品进行干预。

《沙之书》展览希望通过扑朔迷离、转瞬即逝的智能生成,构建一个诗意想象空间,当观众进入艾厂这个前身为热供站的美术馆时,也同时成为影响输出的变量,与展览空间交互、化合[14]。围绕机构宣言中所强调的“物体的民主(democracy of objects)”,即机器的自主权与去人类中心化的内核,参展艺术家通过使用生成对抗网络等智能算法,呈现人工智能与艺术家相互影响下的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进而探讨其催生的生态多样性、社会伦理与交换等议题。同时,展览希望通过见证这种自主权的转移,这种人造物化身为创造者的过程,观众得以从非人类创造者的洞察中思辨“创造”的本质与“思考”的真正维度。

《沙之书》展览中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是《虚拟蝴蝶》,观众可以通过观察电子屏幕上各式各样的带有独一编码的蝴蝶,挑选出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蝴蝶;工作人员将观众选中的蝴蝶通过隔空投送或是邮件的方式发送出去,并将发出的蝴蝶在展厅设备中永久删除,观众收到的蝴蝶就变成世界上仅有的属于观众自己的蝴蝶了。《虚拟蝴蝶》在展览上共展示了3万只蝴蝶,每个人限量一只。而设计师通过人工智能模型每秒能生成2只独一无二的蝴蝶,生成的蝴蝶总数已达60万只,远远超过了世界现存蝴蝶品种的数量。《虚拟蝴蝶》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多种可能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虚拟演化已经有超越现实演化的可能性。

另一个通过智能算法模型设计的能自动生成文字语句的作品是《文本基因计划》,该作品通过数据随机组合语料生成语句,然后设计师们再筛选出具有意义的文本信息,结合图像算法加工出有意境的视听组合,并以此反复不断生成、连接成流动的诗歌画面。《文本基因计划》展览通过特定的展厅设计与设计师的图像算法结合,远远看去就像在没有尽头的工厂烟道中有源源不断的诗歌产生。观众只需要掏出手机进行扫码,便可以获得一句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诗歌,再通过选择,确定是否将生成的诗歌进行投放,如果确认,该诗歌就会在屏幕上实时滚动,取消便可重新生成诗歌。观众还可选择输入7字以内的字词入文本库,机器将即时生成一句相关的诗句,并在走字屏上实时滚动。

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用数字互动装置将光影、声音和影像联动起来,打造了一个具有想象空间的数字梦境,打破传统死板的观展方式,让观众参与展览互动,甚至是让观众参与作品的制作过程,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沉浸式体验感。

人工智能时代为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提供了强劲动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升级。智能时代的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从用户体验入手,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需求,以智能技术推动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设计内容创意的生产和传播,不断优化用户在观展或者观赏数字艺术作品时的交互感受,让观众具有更加直观的体验感,身临其境的场景让观众能够体会作者的设计理念,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众从传统的“观摩者”到“参与者”,甚至成为作品的创作者之一,这个跨越使得沉浸式数字交互体验变得更加地“平易近人”。但是再酷炫的视觉效果,如果没有优质内容和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支撑,都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技术空壳,所以设计师不仅要注重内容创新,还要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这样才能营造出更具有沉浸式体验感的数字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