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机协同”给新闻业带来的变革

(4)“人机协同”给新闻业带来的变革

其实,人工智能是“伙伴”不是“敌人”。新闻媒体人不必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慌,而是应该善于用之[29]。虽然新闻机器人在财经报道、体育资讯、突发事件等新闻报道上拥有快速成稿的绝对优势,但在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方面却无法企及新闻记者,并且机器人记者目前还没有伦理标准,不会引导舆论,缺少职业新闻人应有的情怀与担当。人工智能可以推动新闻业的创新与转型发展。人工智能可以重新定义新闻业,带动新闻传播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全方位、全环节”的新变局。这意味着,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想要创新发展必须要拥抱人工智能[30]

①新闻策划精准化

新闻策划是指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做的设计与规划,即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中的重大新闻事实所做的事先谋划或筹划。机器人做的事情,都是依靠固定程序,是有章可循的,在重复性劳动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对于传媒业来说,尤其是选题策划等工作成果依赖创意,而创意的产生大多带有随机性,更多的是依赖经验、灵感[31]

当前的新闻选题策划,记者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通过人的经验、逻辑判断甚至直觉,刨除大量无用、干扰信息,筛选出少数信息作为基础,然后定出选题策划方案。因为人工效率的低下,在信息的选择上往往顾此失彼,浪费大量有用信息。人工智能将给予新闻策划以大数据视野下的“技术支持”。人工智能系统会带着动态的海量信息,时刻等待记者的指令。一旦记者们确定了选题偏好,把这些偏好指令输给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会迅速运算筛选,立刻提供所需的策划方案。在自动化环境下,大数据可以重塑内容分发机制。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做到千人千面,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自己关注的内容。围绕新闻传播大数据解决方案,可以满足选题的优化,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在精准新闻策划上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32]

在选题策划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快速获取新闻线索,并且高效进行信息整理。现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实时信息的海洋,越来越多的突发性事件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生成爆点。

运用最新的AI技术可以通过网络爬虫、关键词抓取等软件,获取实时的消息和信息;然后进行内容特征词的抽样计算,快速地提取发现新闻线索;再通过多渠道验证和排重等方式来筛选排除无效内容和判断消息的真伪性,从新闻时效性和真实性上提升内容质量。

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地提取核心观点、事件发展趋势、舆论情感导向、分析事件传播路径,让新闻生产者迅速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创作思路,从而缩减创作的时间,提高新闻价值[33]

②生产内容智能化

在内容生产阶段,人工智能能够协助编辑记者进行资料分析与用户研究,协助新闻人进行创作,甚至进行机器创作。目前,国内不少新闻编辑部其实已经出现了机器人记者和传统记者共同撰稿、共同审核把关的局面。2019年12月3日,腾讯新闻发布腾讯ConTech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涵盖内容的生产、准入、处理、分发到体验整个链条。在内容生产方面,腾讯新闻依托青云智能内容生产引擎,帮助内容生产者检索素材、内容纠错、智能配图、自动写作等辅助人工的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央视频”采取的是“AI+人工”的审核方式,由人工智能调用敏感人物模型、黄色/低俗模型、暴恐模型、语音脏话模型等至少12个算法模型对平台内的海量数据进行不间断监测,一旦发现不良内容便及时提醒人工审核;新华社MAGIC平台的本质是人的智慧+机器的智能,产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工的经验和反馈,背后是一种全量数据+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34]

“人机协作”的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为实现人与机器的相向进化。人将自身的经验、智慧赋能给机器,机器由此将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释放其创造力,并在人的监管下,辅助人工进行内容的多样化创作。虽然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媒体在运用AI技术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机协同的相关实践还比较有限,还处于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阶段。但是,在当下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发展势头下,人机协作必然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总趋势,新闻内容制作的生产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③新闻产品多样化

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数据信息分类的过程中,准确及时地获取新闻线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生产的不断加深,智能化新闻生产的脚步加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结合为新闻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智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打造智能化新闻编辑室,对象化、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层出不穷。

自从央视总台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新闻生产后,便开始重点打造独具总台“智造”特色的新闻产品,“央视频”“云听”“人工智能编辑部”“I学习智能数据库”“智晓”“融媒智控云矩阵”“脱贫攻坚智慧媒体平台”等个性化新闻产品相继推出。新华社在智能化新闻生产过程中,推出其新闻产品“媒体大脑”和“MAGIC”,二者以大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算法技术以及人机协作技术为核心,实现了对新闻生产流程的革新再造[35]

不仅如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力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新闻报道制作结合是传媒业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新闻产品由此出现了一个新样态——沉浸式新闻。不同于传统的纸媒或电视直播,沉浸式新闻借助VR/AR技术,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媒介场景与生活场景的交织,使得用户进入虚拟的新闻现场,并通过和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结合,从不同方面推进受众在新闻事件中的“在场感”和“进入感”,使受众脱离“离场”阅读,与新闻现场深刻交融进而产生浸入式的体验和思考。

④传播渠道自动化

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能化的内容分发。相比编辑人工分发,智能化分发可以对大量内容进行快速的深度加工;跳出编辑个人主观视野,实现个性内容展现。

人工干预的内容数量受限,往往集中于最热门的头条、头部内容,而机器分发则可以覆盖除用户生活、个人兴趣相关新闻报道之外的信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记录、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从信息源中提取分类、主题、标签、风格等结构化信息,利用用户的行为挖掘并发现有潜力的内容[36]

算法排序的核心是根据用户、内容、上下文信息决定实时计算每个内容的得分,按照得分进行排序。由于考虑到了用户的信息,排序结果是个性化的。另外,模型的更新也是实时的,能够充分利用已有数据,指导下次分发,最大化地优化分发效率[37]

⑤新闻教育科学化

新闻传播院校是新闻记者的摇篮,首要职责是为传媒业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让他们在未来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职业地位[38]。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从业者就业的冲击一方面也促使着新闻院校改进新闻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科学地为新闻业培养输送后备力量。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进,对于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时代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会拍、会采、会写,还要会编辑,会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筛算等新技术,还应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手段更加全面地报道新闻。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现场报道和深度报道[39]

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之所以要通过更科学的教育培养模式来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只有既熟识新闻传播规律和技能,又懂得所报道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才是难以取代的。这样的新闻人不仅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那些事件及新闻事件背景的社会,他们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才能为大众所接受[40]

我们正在历经一场由技术应用推动的媒体转型,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新闻传播行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占比会越来越大,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和新闻人协同合作将是最核心的趋势。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盲目恐惧和盲目乐观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可取。新闻记者想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发展空间,只有在新闻报道中做出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人工智能在所有有明确规则的博弈中,都会击败人类[41]。但是,人类独具的创造性思维,却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的。新闻传播属于智力劳动所产生的精神产品。要充分利用而不是回避人工智能,才能使新闻工作者更有创造性。这亦是新闻业变革的必然选择[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