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艺术图景

2.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艺术图景

当下的弱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设计师与机器人的交流,交融出哪些奇妙的光景?

自2001年开始,中国已举办了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2],无疑是可供读者探寻的学术窗口。在2019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通过呈现人工智能对对联、作诗、绘画、作曲等生动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计算机介入文学艺术的当代实践。作为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的重要环节,2019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评审产生了9件获奖作品,分别是:《城市记忆》《存档梦境》《来风·夏·芒种》《索菲亚机器人》《时间永不停歇72》《多重宇宙·pan》《共享感官》《重现化学》和《脑机接口》,获奖作者来自美国、荷兰、瑞典、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和中国[3]。王之纲的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城市记忆》,是对人与科技互动发展关系的艺术化探索与表达。作品以沉浸式全景声化作为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经典的文学作品凝结为情感诉说的桥梁,光阴碎片里隐藏着属于北京的记忆空间。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构建的创意化数字视觉记录属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剪影,建立人与空间、信息之间的认知桥梁和情感联结,引发观众对未来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4]。刘润福教授的陶瓷装置作品《来风·夏·芒种》,运用中国文化符号的陶瓷元素,通过对陶瓷材料的再构筑,尝试表达陶瓷本有的脆弱、轻盈、洁净,也尝试跳出传统形式,运用新的当代形式表达中国审美意境。机器人索菲亚是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AI机器人,是人类探索人工智能和仿真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研究平台。《索菲亚机器人》获得了2018年爱迪生机器人类别的金奖,同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创新大使”的称号,也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大使”。《重现化学》是2014年“美丽化学”项目的续集。通过特殊的摄影技术(微距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和红外热成像),发现并展现化学之美。《重现化学》是美丽科学与中国化学会的合作项目,也是2019年度科普中国孵化支持项目[5]

由格雷格·邓恩与布莱恩·爱德华兹共同创作的作品《脑机接口》采用反射微蚀技术,以未来人脑互连为主题,描述神经接口技术惊人的优势和潜在的危险,提醒人类以谨慎乐观的态度发展这一技术。当观众从画面左侧向右侧移动时,会看到一个类似恐惧面孔的形象,这象征普通人对人类或机器进化未来的恐惧,特别是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更具侵入性植入技术的恐惧;随后,画面会转变为对进化成功的敬畏、释然和喜悦的表情。而当观众从右侧到左侧观察时,画面的整个进程是相反的:人类通过使用了这些技术得到进化,最后却由于滥用这些技术而沦为受害者[6]

2020年百度公司、UCCA Lab主办“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百度公司尝试去解构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AI是如何看待世界,人类又如何影响了这个过程。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能与人类智慧共创共生,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感动和惊喜,并帮助人类拓展想象的边界、生命的边界。在这种共生关系下,人类将通过人工智能,唤醒万物[7]。同期展览的还有“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群展,以跨代际的30余位艺术家,涵盖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下新兴艺术家创作的70多件作品回顾“计算机艺术”的源起、当下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展览的开篇章节“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聚焦20世纪6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初具雏形且尚未普及时,便已开始采用计算机算法进行素描和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在接下来的“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章节中,计算机在艺术家手中已拥有超越时长限制、自我持续创作的能力。如池田亮司便给予了数字代码本身某种物性,约翰·杰勒德和里奥·维拉瑞尔则分别模拟和扭曲了现实,亦有艺术家更将互动性引入实践,创作出集艺术家、计算机算法和观看者三位一体的艺术作品。在第三章“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中,展览继续探讨了当艺术家将创意赋予人工智能之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终章“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则直面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新可能性,同时亦是焦虑[8]

2021年初始,“艺术与设计”对MANA网站(www.manamana.net)国内外优秀创作者于2020年上传的人工智能&算法艺术类原创作品做了一次年度盘点,作品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荷兰、意大利、波兰、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在创新性、观赏性、娱乐性、互动性、学术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典型图景。